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一
第一單元的《位置與方向》已經按照進度用一周的時間上完了。
這個單元有四個例題,四個知識點:
1,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會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
2,學習看簡單的平面圖,了解平面圖是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繪制的;
3,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運用知識描繪路線圖。難點就在于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運用著這四個方向判定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
學生根據語言的描述繪制示意圖,或者根據實際方位繪制示意圖,基本都沒有問題。唯獨運用八個方位詞描繪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非常容易出錯。
在對練習的處理上,也做得不是很好。練習的基本要求是,精講多練。可是,實際的情況卻是一節課僅能處理兩至三道練習題,同等類型的練習題也沒能得到充分的練習。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二
11月1日,11月的第一天,我開始了踏上新崗位的第一堂公開課——《確定位置》。
開學到現在,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教學技能。從與我的指導老師確定課題,我便開始準備我的第一堂公開課。不斷地否定、不斷地出現新想法、不斷地修改ppt,上課的前一天,我最終完成了自己較滿意的一份教學設計和教學ppt。
正式上課時,站在臺上,看著下面的前輩老師們,我的心“砰砰”狂跳。我努力讓自己放輕松,開始我的導入小游戲。隨著同學們的配合和參與,我也漸漸融入這個課堂,完整地上完一堂課。
之后,在研討會中,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
1.上課音量夠大,但語速過快,應適當放慢語速,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2.一堂課中,自己講的內容太多,給學生表現的時間過少;
3.對于數學用語“數對”的表達不夠準確,對課堂時間的分配有待加強等。
在會上,前輩老師們也給了我許多指導和建議,讓我明白了以后的數學課可以改進的方面,如:
1.讓學生上臺板演的時候要使用白色粉筆,彩色粉筆可以用來標記重點;
2.設計課堂問題時,應直逼數學本質,多問數學問題;
3.課堂中要注意突破重點,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經驗。
一堂公開課,對于我來說,并不是簡單的一節課,而是一次鍛煉的機會、一次學習的機會、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今后,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我一定會盡力增取、努力做好。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三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9頁例1及相關內容。
“位置”的內容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是應學段目標“探索一些圖形的位置關系,了解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設計編排的。本單元學習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根據行與列這兩個因素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繼而學習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同時,學會在方格紙上根據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1.知道能用兩個數據確定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行、第幾列的規則。
2.把教室情境和方格圖相結合,理解數對的含義,體會一一對應,滲透“數形結合”、“函數”的思想,發展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觀察、遷移、推理、概括等能力。
理解數對的意義,會用數對確定具體物體的位置。
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確定位置的數學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義。
1.復習導入,在沖突中引出新知,初步感知列、行。
師:(請張明同學起立)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說說這位同學在班中坐的位置嗎?
師:同樣是這位同學,有多種方法表達他的位置,感覺怎么樣?
師:互相交流時很不方便。正因為如此,需要統一。
師:結合實際生活習慣,我總喜歡先說豎的,再說橫的,這個“豎”在數學中稱為“列”,“橫”在數學中稱為“行”,所以“先列后行”。
2.用列行說說自己的位置。
師:你現在能用列行說說自己的位置了嗎?
生:我在第3列,第1行。
師:我們把第3列看作豎的一條線,第1行看作橫的一條線,這位同學的位置就在豎橫這兩條線的交叉點上。
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位置。
1.把教室座位投影到屏幕上。
師:剛才老師是觀察者,我觀察你們,那你們想不想做回 觀察者?
師:滿足大家的要求,現在你們和老師一樣,也是觀察者了。
師:找一找,第一列在哪里?
師:第一行呢?
師:張明同學的位置怎么說?和我們剛才講的一樣嗎?(請這位同學起立)
師:如果我們把第三列看作豎的一條線,第1行看作橫的一條線,同學們想象一下,張明的位置在這兩條線的什么位置上?(張明的位置就在豎橫這兩條線的交叉點上。)
師:你自己的位置會在哪兩條線的交點上呢?
師:由此你想象咱們整個班上每個同學的位置分別在哪個點上?閉上眼睛想想全班同學的座位用圖簡潔地表示出來是什么樣的。
2.從座位圖到點子圖,到方格圖。
課件出示座位圖變點子圖,變方格圖。
師:大家的位置都在這個上面了,老師是觀察者,也想在這個圖上,我在哪里呢?(屏幕出示0點,并完善方格圖。)
師:在這張方格圖中,0即表示列的起始,也表示行的起始,可以叫它是第0列,這是第0行。(屏幕演示)
師:現在你還能找到第1列、第1行嗎?
師:第1列、第1行沒有變。
1.初步學習數對。
師:張明同學在第3列第1行,你現在還能找到他嗎?
請一生上來指,然后屏幕顯示“張明,第3列第1行”。
師:這么簡潔的方格圖上寫那么多漢字,好不雅觀啊!能不能把這文字語言改成數學語
言呢?讓它變得更簡潔。請在這張紙的反面試試。
學生自由寫。師巡視,請代表性的學生寫到黑板上。
師:也就是(3,1)只能表示這一個同學的位置,能不能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這個同學的位置能不能用其他數對表示?也只能用(3,1)表示。
2.進一步學習,感悟數對特點。
在方格紙上找兩個點,請生用數對表示(2,5)、(5,2)。邊說邊請相應同學站起來。
師:大家看,兩個相同的數字,但為什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樣呢?
師:數對是一組有序的數,順序不同,表示的位置就不同。
師:接下來老師報數對,是你你就站起來,看誰反應速度快。(3,1)、(3,2)、(3,3)、……師:哇,一列同學站起來了!
1.介紹笛卡爾。
2.圍棋盤。
1.畫一畫。
(1)a(2,5)、b(2,3)、c(4,3)。
(2)師:把這個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請你在方格紙上畫出來,并用數對表示平移后圖形頂點的位置。
(3)師:如果上下平移,什么不會變?
師:愉快的一節課很快過去了,你有什么收獲?我們認識了數對,知道了可以用列與行這兩個因素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學習其他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
2、在認知沖突中感受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3、初步感知直角坐標系的思想和方法。
4、適時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數對與位置的一一對應思想。
數形結合的思想,在本課中體現得較多。通過形來研究數的特點,通過數來呈現物體的位置,在方格紙和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之間架起了數與形的橋梁,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這種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是今后研究和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
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創設思維問題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淺談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四
第一課時:用數對確定位置。它是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體具體位置及簡單路線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節資料既是第一學段學習的發展,又是第三學段學習坐標等知識的鋪墊,它對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周圍環境都有較大作用。本課教學目標: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并能夠主動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初步感受坐標系知識。透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活動,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生活入手,探索方法。第二環節:聯系實際,運用數對。第三環節:拓展升華,開啟思維。第四環節:數學故事,拋磚引玉。四環節緊密聯系,從探索到運用,再到拓展升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逐步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對。
新課標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數對的表示方法是比較抽象的,但在生活卻有很多“原型”,如學生的座位位置。因此,我從學生可感可知的座位位置入手,由第幾組第幾個引出抽象的數對表示方法,從而建立數學模型,貼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運用數對確定位置。在聯系實際,運用數對環節,設計了四個練習。第一個練習,在方格紙上給出各建筑物的位置,讓學生用數對表示。第二個練習,給出數對,讓學生動手操作找位置。第三個練習,破譯密碼。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這一練習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都能投入其中。第四個練習,五子連珠。在課前,經過了解,下五子棋是學生個性喜愛的游戲活動。活動中,讓兩名學生用數對下棋,其他同學當參謀,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興致濃厚,既鞏固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也讓學生稍稍簡單了一下。
3、注重拓展教材,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在學生學會用數對確定位置后,又讓學生了解利用經線和緯線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介紹著名科學家笛卡爾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覺到,課雖上完了,但探索還在繼續,同時教育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理想和奮斗確定自己人生的位置。
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用心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
1.當學生初步感知座位的行和列,會用第幾組第幾個確定座位位置后,我在抽象、引出“數對”表示上有些突然,不免有灌輸之嫌。其實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確定位置時用了兩個數,讓學生自己試著用一種比較簡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展示交流之后再引出數對的正確表示方式。
2.在做練習環節的第二題時,主要是學生說,我在電腦操作。就應給學生一個自己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交流。
3.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較單一。除了語言評價,還能夠用微笑、眼神等方式。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五
1、本節課的教學是先從認識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開始的。認識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是認識那是第一列的基礎,也是學生經常發生混淆的地方。因此我在導入時設計了學生介紹第一排同學給我認識的環節。通過學生用方位詞向我介紹同學,使學生產生認知的沖突,從而加強了觀察角度的認識。事實證明,我這樣的教學設計確實對學生認識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本節課又通過讓學生看軍營情境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說出小強的位置,喚起了學生對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來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確定小強的位置,有的從左邊數起,有的從右邊數起,有的從前邊數起,有的從后面數起,這樣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學生認識到這樣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夠準確。進而讓學生將敘述的語句改準確,使學生認識到如果敘述準確了,又顯得太羅嗦。有沒有一種既準確又簡明的方法呢?這樣就使學生產生了學習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3、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由實物圖到方格圖的抽象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發展空間觀念。在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出示了實物圖,然后通過電腦演示了有實物圖到點子圖的過程。最后我把點子圖的各個點用橫線和豎線連接起來,然后點子圖的各個點逐漸縮小,直到縮到與橫線和豎線的交叉點一樣大為止。通過電腦的演示使學生親身感知了由實物圖到點子圖再到方格圖的變化過程,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4、在教學中我應用了小組討論的方法。在解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的時候,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問題的過程。通過學生小組內的談論,學生找到了許多中簡單表示第3列第2行方法。通過學生的討論匯報,我適時引導從而使學生認識了數對表示方法的科學性、準確性和簡潔性。
5、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始終堅持了“數學知識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的思想。在導入部分我先從班級內的第一排學生開始,然后引導出了軍訓中的情景圖,從而引起了新知識的探討過程。最后我設計了尋找班級的數對以及猜一猜的文字游戲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1、講完課后總覺的有些面面俱到,沒有突出重點。
2、在小組討論的時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學生自由活動不夠充分。在匯報討論結果的時候又過于倉促,沒有給學生留下自己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時間。
3、過于依賴課件,在講到十幾分鐘的時候,電腦突然死機使我有些措手不及,上課的思路有些亂了。在處理這個突發事件時,我處理的也有些不當。當時我還沒有介紹點子圖我不應該叫學生到點子圖中找小強的位置。當時我在黑板上已經總結出了“第3列,第2行”,如果這個時候叫學生直接討論“第3列,第2行”表示方法我想效果會更好,而且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一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的思考卻沒有終止,我不停地思考著我教學的每一個細節,考慮著我教學的得與失。我始終堅持著教數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已記住一些知識為目的。知識的探索必須以實際生活為依賴,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會數學的價值。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六
新課標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同時,使學生感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有效利用學生的思維矛盾,為學生良好的求知環境。
本節課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主線,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有意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設置障礙,從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維矛盾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是帶著問題探索、研究知識,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
由于學生對第幾排第幾個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誰坐在“第2組第5個”位置上產生了紛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數學教學中的確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學生認識到確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標準的。當學生明確了用“第幾組第幾個”的形式可以確定一個人的位置之后,教師引出“數對”,讓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在班上的位置,然后出示幾個不完整的數對,為學生設置了障礙,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不急于解答、揭謎,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交流,進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認識了“數對”。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時,使學生逐步突破學習難點。
3、評價方式的多維性,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空間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本節課教學在最后一個環節設計了這樣的總結方式:請你評價一下你自己這節課的表現,你覺得你能摘到哪顆星,想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結合全課的教學,設置了“守紀星”、“智慧星”、“探究星”、“合作星”,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老師的贊賞和肯定,使課堂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改變了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的做法,使每一名學生都得到關懷,讓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得到張揚。
總之,教學要貼近生活找數學,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我設計了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五上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反思篇七
大家好!這天我執教的資料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方向與位置的。
第一課時:用數對確定位置。它是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體具體位置及簡單路線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節資料既是第一學段學習的發展,又是第三學段學習坐標等知識的鋪墊,它對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周圍環境都有較大作用。本課教學目標: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并能夠主動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初步感受坐標系知識。透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活動,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生活入手,探索方法。第二環節:聯系實際,運用數對。第三環節:拓展升華,開啟思維。第四環節:數學故事,拋磚引玉。四環節緊密聯系,從探索到運用,再到拓展升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逐步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對。
新課標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數對的`表示方法是比較抽象的,但在生活卻有很多“原型”,如學生的座位位置。因此,我從學生可感可知的座位位置入手,由第幾組第幾個引出抽象的數對表示方法,從而建立數學模型,貼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運用數對確定位置。在聯系實際,運用數對環節,設計了四個練習。第一個練習,在方格紙上給出各建筑物的位置,讓學生用數對表示。第二個練習,給出數對,讓學生動手操作找位置。第三個練習,破譯密碼。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這一練習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都能投入其中。第四個練習,五子連珠。在課前,經過了解,下五子棋是學生個性喜愛的游戲活動。活動中,讓兩名學生用數對下棋,其他同學當參謀,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興致濃厚,既鞏固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也讓學生稍稍簡單了一下。
3、注重拓展教材,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在學生學會用數對確定位置后,又讓學生了解利用經線和緯線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介紹著名科學家笛卡爾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覺到,課雖上完了,但探索還在繼續,同時教育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理想和奮斗確定自己人生的位置。
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用心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
1、當學生初步感知座位的行和列,會用第幾組第幾個確定座位位置后,我在抽象、引出“數對”表示上有些突然,不免有灌輸之嫌。其實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確定位置時用了兩個數,讓學生自己試著用一種比較簡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展示交流之后再引出數對的正確表示方式。
2、在做練習環節的第二題時,主要是學生說,我在電腦操作。就應給學生一個自己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交流。
3、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較單一。除了語言評價,還能夠用微笑、眼神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