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客人來了禮儀教案篇一
“綜合性學習”為學生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個平臺,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勝利的喜悅。
本次綜合性學習采用采訪家人這種形式,給學生與家人創設心靈溝通的機會,為學生與學習提供合作的機會,不時探究如何完善采訪,最終深入了解家人,達到情感共鳴。
通過此次活動,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喚起學生對家人的愛,對社會的關注。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對家人的采訪,與家人的溝通,深入了解家人,激發起對家的愛。
2、學生通過“設計采訪方案、對采訪的結果進行整理編輯”這一活動過程,初步體驗完整的采訪過程,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3、在整個活動中,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以活動為主要陣地,在活動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一周)
1、提出活動主題,確實活動形式:書信采訪、錄音采訪、攝影采訪、攝像采訪。
2、學生根據家庭、個人等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全班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選出組長。
3、學生分組討論確定各自的采訪中心,教師指導學生設計采訪方案,完善采訪方案,準備好所需器材,指導學生使用各類器材。
二、采訪活動的實施(一周)
1、書信采訪組:寫信給自身的家長,將自身和小組成員最關心的問題寫入信中,等待家長的回信。
2、錄音采訪組:預先設計一組問題,“記者”根據采訪的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結構,由“錄音師”用錄音機錄下整個采訪過程。
3、影采訪組:預先設計一組問題,“記者”采訪過程中由“攝影師”拍下最有意義的幾個瞬間。照片沖出來后,給每張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說明。
4、攝像采訪組:預先設計一組問題,“記者”與被采訪人事先溝通,由“攝像師”用攝像機記錄下采訪過程。邀請攝影老師、電腦老師協商完成影象資料的處置。
(學生在組內明確分工,懂得自主與合作,了解并實踐整個采訪過程)
三、采訪效果的交流與匯報(一課時)
1、教師介紹本次活動的目的。
2、小組組長交流各自小組活動的情況(包括活動的開展、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方法、收獲與體會等),小組內“記者”展示采訪效果(包括信件、照片、磁帶、光盤,通過實物影像、錄音機、電視機、vcd機等展示),組內其他成員談自身的發現。
3、組成員對采訪過程、效果做自評,其他小組成員也可做點評,教師適時點評。
4、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示出來的自主意識、團結合作意識、交流意識給予充沛肯定,對本次活動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完善學生情感方面的意義作總結,鼓勵學生將這一活動繼續下去,關注更廣泛的人群、團體。
(這一階段主要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是一次“過程的在現、效果的展示”活動,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學生都會獲得勝利的體驗、認識轉變,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客人來了禮儀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更熱愛自己的家庭,關心、尊敬長輩。
(2)重現家長、幼兒中的真人真事,幼兒懂得要遵守家庭生活規則,增強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意識。
(3)幼兒有初步的表演能力。
活動準備
(1)事先請家長從幼兒在家中有進步表現的具體事例中選出代表性在家進行排練、準備材料,做好來園表演的.準備工作。
(2)邀請全體家長共同參加總結。
活動過程
1.簡單扼要地回憶《我愛我家》主題活動開展以來的情況
你們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知道自己家中有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很愛你們,你們也
愛爸爸、媽媽,在家會關心爸爸、媽媽,有的還會關心爺爺、奶奶,自己的事會自己做。今
天,你們的爸爸、媽媽都來了,現在就請爸爸、媽媽看小朋友在家是怎么做的。
2.家長和幼兒情境表演
內容有:
(1)幫爸爸、媽媽揀萊,拿畚箕,分發筷子,端飯。
(2)幫媽媽折衣服,媽媽腰疼幫媽媽捶背、捶腰。
(3)爸爸、媽媽下班回家時幫助拿拖鞋,把換下來的鞋放整齊。
(4)不挑食,與父母分享食品。
(5)大人忙的時候不纏著大人,自己安靜地玩。
(6)奶奶病了,主動地去關心,剝香蕉、橘子給奶奶吃,還扶著奶奶散步等。
3.給每個有進步的幼兒發獎品
4.孩子進步了,家長很高興,小朋友也高興,全家合留“快樂影”(拍照)
客人來了禮儀教案篇三
1、讓學生從愛自己的家、愛父母,體驗家庭生活的歡樂開始。逐步發展對他人、對集體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2、通過活動體驗到家庭的歡樂和幸福。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大的房屋圖片
2、學生每人準備依仗全家福的照片,了解并記住父母的生日。
3、教師準備投影儀,磁帶、彩色紙板、氣球。
4、邀請即將過生日的學生家長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
1、出示一個大的房屋圖,以我們半是一個大家庭,而每一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引入活動。
2、介紹我的家(活動一)
(1)、讓學生上臺自主介紹,教師在介紹中給予肯定與指導。
(2)、由組長負責,輪流介紹自己的家人。
(3)、對于表現好的學生及時表揚并發給一枚小星星。
(4)、小組合作將照片貼在大房屋的小方框中。
(5)、欣賞與評價。
3、伏案休息欣賞音樂《可愛的家》。
4、我為父母過生日(活動二)
(1)、說說父母的生日。對能記住家人生日的孩子給予肯定,鼓勵關心了解自己的父母,記住他們的生日。
(2)、放課件:小記者采訪家長“當你的孩子過生日時你們是怎樣做的?”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無私的。
(3)、我為媽媽過生日:把家長請上臺,孩子獻上親手制作的禮物,對媽媽說:“媽媽,祝你生日快樂”全班唱生日歌。家長和孩子玩踩氣球的游戲。
(4)、請家長發言。
(5)、你的爸爸媽媽過生日時你打算怎么做呢?
教師給予評價
小結:
課后反思:這堂研討課總體來說比較順利,教學設計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好評。
成功之處有:
一、人人參與,在教學中我盡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首先,我利用“全家福”照片介紹自己的家人,采取全班介紹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形式。然后大家齊動手將一個個照片貼在“小房子”里,再把“小房子”貼在黑板上的大房子里,看著自己的創作,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二、從兒童現實生活出發,通過照片來介紹家人,親切、直接,讓學生感受家的溫馨。
三、請家長參加,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課堂效果好。在我為媽媽過生日這一環節中把家長請上臺,孩子獻上親手準備的禮物,全班唱起了《生日歌》時,家長激動的哭了。在這樣的氣氛中,孩子們親身體驗到了自己的一點孝心給父母帶來了莫大的欣慰,從而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顆孝敬的種子;當父母生日時,我也要表表心意!
四、照顧個別,在介紹我的家時,我發現有四張是兩個人的是父母離異,為了不傷害孩子的心,我特意為他們準備了幾枚獎章,并表揚他們體諒父母,學習認真。
不足之處有;
一、照片貼好后,學生很興奮,我卻沒有意識到應該組織大家欣賞與評價,也沒有進一步進行挖掘教育,引導孩子愛父母就是愛家的表現。
二、評價語言缺乏激勵性,評價語言單調、過于重復,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
三、由于教學常規好,學生守紀律,一切進行的很順利,最后多了三分鐘,提前下課了,缺乏課堂機智,如果唱首歌或游戲時間再多一些就完美了。關鍵在于自己要調整心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我的思考:這節課表面看來很順利,其實設想與實際之間有較大的距離,有幾處地方學生可以答的豐富多彩,實際上卻很單一,尋找原因,評價語言缺乏激勵性,沒有很好的激發學生。再有,教研員一再告訴我們在課堂上別牽著孩子的鼻子走,可實際教學中卻很難做到,總怕孩子說不到位。所以我想,一節好課,應該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游刃有余地進行,這就需要教師有更高的教學水平,靈活多變的機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反思,讓自己在課改的征途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客人來了禮儀教案篇四
案例
這是一節對父愛母愛的感悟課。
第一環節,是“喂水”比賽。我們知道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會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體驗也就會很深。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孩子,同時讓孩子對生活有所感悟。整個過程進行完后,有的孩子感慨到:母親小心翼翼給我喂水有多么的不容易……至此,我信心十足,感覺孩子們不錯,有所感悟。
接著,我便開始啟情導入本課內容:讓學生夸夸自己的父母對家的貢獻。這時,我看到了眼前的孩子們個個瞪著大眼睛,有些疑惑地看著我,也許孩子沒有理解老師所提的問題?也許一時沒有想起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我安慰著自己不要著急。
接著,我又請兩名同學講述課前準備好的關于母愛的`事例,聽罷,學生有所感悟,母愛確實太偉大、太無私了!這時,我便提議道:你愿意將父愛母愛的事例向大家講嗎?”一個同學站起來說:“夜晚,我病了,發高燒,媽媽摸黑下樓去藥房為我買藥……”于是我隨機追問道:“如果今天是媽媽生病了,發燒,你會怎么做?也能摸黑去為母親買藥嗎?”這個同學支支吾吾沒有做答,其他同學也搖頭表示不行。學生們的表現使我既憂又喜,喜的是童言無忌,說真話、吐真情。憂的是孩子們沒有對愛有所感悟,缺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見此情景,我深情地告訴孩子們,你們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愛你們勝過愛自己。停了停我又鄭重地告訴孩子們愛是要回報的,是需要付諸于實際行動的。”
接著,我飽含激情地講述了父母關愛孩子的例子,本以為學生會感動、流淚,可令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們無動于衷,表情冷漠,我在想,難道在孩子們心底里真的沒有珍藏著“感動”嗎?我不信?接著,我順勢講述了歌曲《天亮了》及其背后的故事,講述年輕的夫婦在關鍵時刻,如何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這時,終于有名同學站起來了,告訴大家:自己的媽媽曾經在生病時為自己做飯,并表示為感謝母親對女兒付出的愛,決心努力學習,回報社會。我被孩子的真情所打動了,帶頭為她鼓掌,此時,孩子們的心潮也澎湃,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我激動地告訴孩子們:老師為你們而驕傲,因為在你們的心底里也珍藏著感動,珍藏著愛的清泉!
最后,我引導孩子們得出結論:父母是愛我們的,我們也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還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這種恩情我們要永遠銘記心中。
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學生往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父母的愛、父母對家的貢獻認識較為模糊,所以,我在這節課教學中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討論法為主。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對學生要有充分的把握,教學設計要根據教學過程的實際情況靈活變化,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規。根據教學進程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從而在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找到差距,促進行動上的努力。
學生在問答問題時,有時會陷入僵局,這時候,教師應順勢引導,切不可操之過急,要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感悟,得出結論,盡量避免空口說教。
對于討論誤區的處理:采用教師講述來討論,課后思考后,我認為如果先讓學生回想平時的行為,列出生活中存在的錯誤認識,然后在結合情景展開,可能效果更好,學生更容易進入情景。
在課堂中,學生討論較投入,較強烈,甚至有些學生還提出超出本課內容的知識,在這方面,我未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生成的素材,并且為了完成本課內容,有一些細節上冷落學生。我會在教學中摸索,在摸索中提高。
客人來了禮儀教案篇五
今天的美術活動是繪畫《我愛我家》,要求用線條畫出家的溫馨場面,在設計活動時,我認為這次活動很簡單,小朋友都能畫出來(家里面得人事物)。活動開始也正如我估計得那樣,幼兒的興趣很高!可當幼兒握著畫筆時,我的笑容凝固了:小朋友們都在畫我家里的人沒有把家的'溫馨場面給突出出來,讓我很失望。還有小朋友對著我皺著眉頭說:“老師!我不會畫!”盡管我很耐心地輔導每一位幼兒畫,但幼兒的興趣全沒了。
活動后,我坐下來仔細地回憶每個環節,尋找活動失敗的原因:中班幼兒的繪畫能力遠遠還沒有趕上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許多他們能想、能說的不一定就能畫下來,這就是幼兒畫與成人畫的區別,盡管預先我也估計到了幼兒畫出家里的人事物有些不具體,通過老師的講解應該可以完成!最后幼兒畫出來的畫面都是經過我協助才能完成的。
有時候很多美術活動中要好好把握情感這條主線。每個孩子都渴望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因為心中充滿愛的孩子,才能畫出那樣的情感故事,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