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我知道,這個問題靠單純的說教,學生可能總是口服而心不取服,怎么辦呢?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于是,我想到用實驗的方法。
用一個測力計、兩個50克的鉤碼、一個鐵架臺、一個滑輪、一根細線。先將滑輪固定在鐵架臺并放在水平面上,鉤碼掛在測力計下,測力計用細線吊起穿過滑輪,然后用手拉住細線使測力計分別靜止、緩慢勻速上升、緩慢勻速下降,可發現三次測力計示數相等。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可是學生表情似乎還有疑問。于是將實驗再次進行,再觀察,強調讓學生觀察剛開始運動的瞬間。學生會發現,在向上運動的開始瞬間,測力計示數稍微略大,然后迅速等于重力,向下時則相反。
為什么這樣呢?再將向上運動由勻速改為加速,可發現測力計示數大于重力,向上減速則相反。于是得出結論,加速時,拉力大于重力,減速運動時,拉力小于重力。
再思考勻速運動的整個過程,可明白其實從靜止到勻速向上運動的瞬間實質是向上加速,所以拉力略大于重力,從靜止到勻速向下運動瞬間實質是向下加速。所以在由靜止到運動的瞬間拉力會略有變化。
再思考可得出結論,一個靜止的物體,如果所受拉力等于重力,物體會保持靜止;某一瞬間拉力大于重力,則物體會向著拉力方向開始運動,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體沿著拉力方向繼續勻速運動,即向上勻速運動;某一瞬間拉力小于重力,則物體會向著重力方向開始運動,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體沿著重力方向繼續勻速運動,即向上勻速運動。所以當拉力等于重力時,物體究竟處于什么運動狀態,取決于它的初始狀態。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本節課采用預習、展示合二為一,把本節知識分成五個知識點:知識點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識點二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知識點三是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區別與聯系;知識點四、知識五分別是二力平衡的應用。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一是學生能事先預習,完成學案;二是學生能敢于自己動手做演示實驗;三是學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風采,能在小組內組長的帶領下,自行分配任務,組長教會組員,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學生樂于參與,幾乎全員參與展示。
較以往老式課堂,學生多了一份活力。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自行討論,總結觀察結果,歸納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但不足之處也很多,試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于學生采用“三三六”教學模式,學生在展示時顯得拘謹、生澀,語言不很流暢。而且有的學生怕忘記自己的分配任務,事先寫好稿,而在展示時不能脫稿展示。
二是學生盡管分成了學習小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僅靠別組同學說一遍就達到會解題的目的顯然不夠。所以,沒有達到小組幫扶、結對子的作用。當別組同學展示完某個知識點時,幫扶小對子沒有重新講解鞏固的過程,這樣印象不深刻。
三是沒有學生質疑的過程。三三六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質疑,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能夠質疑,但在講課中發現,很少有同學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在某小組在展示時,其他組的同學很少提出疑問。
今后上課的整改措施:一是繼續實施三三六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全員參與,盡量消滅“差生”。二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每節課學生小組評價時,向這方面傾斜,給提出問題、提出質疑的小組加分。這樣,由于教師評價的導向,學生會積極參與到質疑活動中來。三是各小組展示完后,對重要內容,重點的習題讓組內每兩人結成幫扶對子,由程度較好的學生再講給程度較差的學生聽一遍,通過這種形式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的這節內容也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實驗的探究相結合的,鑒于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的教學經驗。
一、在教學方法上,同樣采取通過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充分運用交流、提問等手段,在這里為了理解和鞏固知識,結合圖像教學,讓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轉換成圖像。強化運用規律和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1、鑒于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的教學不足的地方,如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理論分析的能力,在這節內容處理上,先以一個實驗作案例分析指導,在放手讓學生獨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學生在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和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這兩個知識點上容易混淆。在這兩個知識點上,既有聯系性又有獨立性,在教學處理上,既要分開又要有機結合。例如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速率都會加快,但學生會錯誤理解為放熱反應方向的速率減小。
1、學生實驗由于不夠熟練,時間上還是有點不夠,部分探究活動未能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時間仍然顯得不足。2、往后對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本節課采用預習、展示合二為一,把本節知識分成五個知識點:知識點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識點二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知識點三是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區別與聯系;知識點四、知識五分別是二力平衡的應用。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一是學生能事先預習,完成學案;二是學生能敢于自己動手做演示實驗;三是學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風采,能在小組內組長的帶領下,自行分配任務,組長教會組員,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學生樂于參與,幾乎全員參與展示。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自行討論,總結觀察結果,歸納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但不足之處也很多,試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于學生剛剛采用“三三四”教學模式,學生在展示時顯得拘謹、生澀,語言不很流暢。而且有的學生怕忘記自己的分配任務,事先寫好稿,而在展示時不能脫稿展示。
二是學生盡管分成了六個學習小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僅靠別組同學說一遍就達到會解題的目的顯然不夠。所以,沒有達到小組幫扶、結對子的作用。當別組同學展示完某個知識點時,幫扶小對子沒有重新講解鞏固的過程,這樣印象不深刻。
三是沒有學生質疑的過程。三三四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質疑,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能夠質疑,但在講課中發現,很少有同學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在某小組在展示時,其他組的同學很少提出疑問。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早在集體備課的時候,組長就告訴我們化學平衡這節課是難點、不好講。這一節內容作為化學反應原理理論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不斷循環和進行歸納、虛擬過程設計、演繹等邏輯推理的能力。為此,我在備課時對化學平衡這節課著實下了些功夫。從教學目標的完成來看,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以下我從三點進行反思。
首先,課前準備。這節課我初步設定用6課時來完成。第1課時,由可逆反應這一前提引出化學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和平衡的判定方法。第2課時,由化學平衡的移動引出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并結合實驗分析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第3課時,結合實驗分析溫度和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第4課時,分析各因素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引出勒夏特列原理,介紹催化劑對平衡并無影響,練習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第5課時,講解化學平衡常數及其應用。第6課時,結合例題講解等效平衡問題。
由于是第一輪新課程上課,又是平衡理論的難點,我在大量查閱資料的同時緊跟師傅的步伐,他每講一堂,我都聽一堂,回頭再將他對課堂知識點的處理與我事先備好的教案做對比,分析哪種方式更能讓學生較快的接受這一新概念,并能對其影響因素做出合理的分析。
其次,課上出現的問題。由于課前對可能出現的突發問題的準備不夠充分,課堂的應變能力不夠強。整體上下來有點前松后緊。原來預計的6堂課在實際上課時延長到了8堂課。學生對于虛擬過程推演這種方法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在上課講解時他們的理解情況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處理平衡移動問題和新舊平衡的反應物轉化率問題上,對于虛擬過程中平衡為何有時會與實際的移動方向相反究根問底。由于備課時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么多問題,因此在課堂處理時費了很多功夫和口舌。
從課后學生做練習時所反饋出現的信息來看,以下幾點是本課沒有達成的目標:
(1)課堂中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很沉悶,只是單純的老師在講,他們在聽、在記,學習效率不高。
(2)對圖像的分析過分依賴老師,沒有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3)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真正理解和深入研究,多半都是一知半解,也不求甚解。
再次,備課組同志在課后分析和討論時產生了爭議,就是在討論和分析各種因素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時,有的老師主張只讓學生記住結論,在日后做題中再慢慢引導分析;有的老師主張在講解影響因素時先領學生分析一個方面,例如濃度對平衡的影響時,先演示實驗,而后進行探究,并作對照分析:增大一種反應物濃度時v正將如何變化?v逆將如何變化?面對這樣的改變,平衡將如何移動?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動了?實驗探究后得出結論并繪制以上全過程的v—t圖。進而讓學生自己推廣到減小反應物的濃度、增大生成物的濃度和減小生成物的濃度時平衡移動的情況。而我比較贊成后面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正體現了新課改對學生自主性的調動和學生能動性的發揮。
通過教學反思,能幫助我改進教學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由于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再是教師照本宣科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探索、討論和總結得出新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充滿樂趣,充滿激情。
通過教學反思,使我提升了教學效率,并能幫助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由于學生對學習充滿樂趣,能自主的去獲取知識,因而知識掌握更為牢固,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化學成績自然也就提高了。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二力平衡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向來都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難講好,學生不易理解,具體問題分析經常張冠李戴,鬧出很多笑話。
在授課中,我以桌子上書本為例,講解二力平衡平衡,為了避免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進行了受力分析,但學生還是混淆這兩個問題,造成了教學過程( )中的難點,嚴重阻礙了學生正確分析力學問題;為此,在習題課上,我換學生自己為受力的研究對象,當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學生親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種力,進行受力分析,并且將各個力進行比對,指導學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1)請同學們站立;
(2)對自己所受力進行分析,并說出來;
(5)比對二個物理概念,進行距離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認識,大多數同學能夠區分這兩個概念,突破了這個學習中的難點。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七
二力平衡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走下講臺,聽到同行們的贊揚:“好”,學生的心聲:“這節課時間過得太快了”。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一方面可以拓展課堂時空,使學習不僅是一堂課所學內容,它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過去、現在、將來的有關知識濃縮在一起,供學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了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贊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游戲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拔河比賽游戲,讓學生在動感情趣中進入物理世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這也是注重過程,注重體驗的表現。多y體輔助教學,能使抽象問題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勞逸結合,始終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結合圖文,充分展現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不能比擬的,對學生理解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學生的心里特征,學生非常積極地參與和投入。
然而,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滿足新課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著于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八
《維護生態平衡》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的一課,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態平衡的意義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這一課學生將把研究的視角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具體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后生態平衡的的變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通過擴展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查找收集和沙塵暴有關資料,了解沙塵暴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等。而我根據教學設計制作好上述內容相關的課件,提供教學之用,這既為提高課堂效率作好準備,又為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打下基礎。
根據我們學校的具體特點和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理解程度,為避免學生討論內容的膚淺、深度不夠,我在教學《維護生態平衡》時著重做了以下2點:
一、利用問題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因為學生對草原、對沙塵暴不是很了解,這也為他們得討論提供了更廣闊得思維空間,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開放性的,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可以引起所有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之中去!結果我幸喜地發現:參與討論的學生多了,他們的觀點差異也就大了,激起了學生們思維的沖突,求異思維也就越來越豐富,課堂生成也就豐富多彩,這樣的課顯得精彩亮麗。
二、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思維:我們學校由于地處江南地方,學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塵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和相關的視頻向學生進行展示,使學生明白原來草原上的生態不平衡和沙塵暴的形成都是和人們的活動有關的,而且明白一旦環境遭到了破壞想要恢復原來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簡單的啦!這樣一方面克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困難,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讓學生觀察到直觀、生動的畫面給他們的視覺和幼小的心靈上都有一個很強的撞擊,特別是針對我們的學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種想法:“沙塵暴一般都發生在我國的北方,而我們是江南,跟我們關系不大”。我就利用多媒體便捷的優勢,把關于我們江南遭受沙塵暴影響的資料直接展示給學生看!當大家看到這樣的報道時,有的臉露驚訝、有的則表現出了一絲恐懼。最后討論時播放的輕音樂《回家》,意在讓大家知道:動植物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好他們生存的環境,讓他們回到以前那樣美好的家園,和我們一起和諧的生活!!!我想這就是多媒體的作用吧!其實這也是我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想看到的,至少這樣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一個深刻的記憶!并能在今后自己的一些行為中能注意到保護環境,這是科學課的目的,也是我們做教師想要得到的效果,當然光靠一節課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課的結束時候用幻燈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課一定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下一顆環保的種子,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是一名環境保護者!
縱觀整個一堂課,學生精神飽滿、討論熱烈、情緒激昂,時而為人們的行為而憤恨、時而為環境的惡化而擔憂、時而為自己肩負的責任而振奮!我想這堂課的作用已經大大的超出了課堂的范圍,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把他們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進行宣傳教育的!也一定會通過他們的輻射作用產生較好的社會效應!
小班平衡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九
復習是基礎,探究是關鍵,樹立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家園意識是本堂課的情感目標。本節教學的難點與重點是探究生態失衡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多媒體的運用。
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使學生明白原來草原上的生態不平衡和沙塵暴的形成都是和人們的活動有關的,而且明白一旦環境遭到了破壞想要恢復原來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簡單的啦!這樣一方面克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困難,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讓學生觀察到直觀、生動的畫面,給他們的視覺和心靈上都有了一個很強的撞擊。特別是針對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一種想法:“沙塵暴等環境問題與我們還很遠,跟我們關系不大”的想法,我出示家鄉乍浦存在的環保問題,如河水發臭了,垃圾增多,煙囪冒出的煙很黑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何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家園。
整堂課,學生精神飽滿、討論熱烈、情緒激昂,時而為人們的行為而憤恨、時而為環境的惡化而擔憂、時而為自己肩負的責任而振奮!這堂課的作用已經大大地超出了課堂的范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