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女媧的獻身精神,培養想象力。
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語句,能有條理地講這個故事。
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克服種種困難,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好的過程。體會女媧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于奉獻的精神。
在閱讀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精衛填海》、《寶蓮燈》?
2、你知道什么是神話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女媧補天》
二、梳理文章脈絡
1、在你的印象中,女媧是一個怎樣的人?(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 生:女媧是一個善良的人。
生:女媧是一個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
3、讀題,你認為課題的中心詞是哪一個?
4、抓住中心詞“補”質疑。(歸納:女媧為什么補天?——事情發生的原因;女媧怎樣補天?——事情的經過;女媧補天的結果——事情的結果。)
5、帶著你們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思考哪些句子寫了這三個問題?
三、品詞析句,體會人物精神。
(一)學習第一節
1、出示句子:“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許多人在水里掙扎。
a、自由讀,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
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e、在這樣的環境下救人會遇到哪些困難?
(二)學習第二、三節。
1、女媧做了個什么決定?
2、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女媧是一個怎樣的人?
(板書:勇敢 智慧)
3、女媧是怎樣補天的?
過渡:誰愿意為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讀一遍呢?
生:?
(1)女媧補天的材料是什么?
(2)這樣的五彩石好找嗎?
(3)想象,“女媧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
也許?也許?再也許?
(4)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女媧補天的艱辛?
生:1、“女媧決定?補上。”
2、“她忙了幾天幾夜,?純青石。”
3、“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找到了。”
5、請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這三句話。(指名讀、挑戰讀)
課件出示,請大家齊讀,讀出女媧的艱辛。
6、五彩石找齊了,女媧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練習:(課件出示)
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補天,她先尋找五彩石,接著她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再把_____________,裝在一個大盆里,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
生:?
7、從這些復雜的過程,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什么?
(女媧補天的過程很艱辛。)
8、女媧補天的過程很艱辛,那女媧成功了嗎?
生:成功了?
師:女媧補天成功以后,人們又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
有感情的齊讀課文的最后二自然段,想象女媧補天的景象。
四、拓展延伸
師:學了《女媧補天》這課,看到女媧主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不斷地努力著,遇到困難也沒有放棄,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夸一夸女媧。(課件出示) 夸一夸女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總結:
女媧補天這篇優美的神話故事,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不發達,不斷受自然災害威脅的情況下,渴望認識自然,改選自然的理想,顯示了人類力量的偉大。我國古代神話故事有很多,老師向同學們推薦一本書《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大家可以讀一讀,以后我們可以開一個故事交流會,把你看過的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
六、作業
1、把故事講給家人和朋友聽
2、閱讀課外神話故事
1、女 媧 補 天
創造人類
略寫求神滅火
造船救人
詳寫女媧補天 不怕危險 不怕困難 甘于奉獻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二
神話故事是我國寶貴的民間文藝瑰寶,讓學生愛讀、會講,設法讓學生浸潤到這種民間文化的氛圍中去,從中感悟、熏陶,直至喜愛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在教學中,我注意讓“讀”深入課堂,落在實處。我的基本教法就是從感受到領悟再到積累最后到運用”。我設計的基本學法是: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以讀促寫。
如在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既使學生感受到女媧補天的艱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這一連串動詞生動傳神的表達效果。
課文中“女媧補天”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根據各自的水平和習慣反復讀出感覺來,讀出味道來,用準確有感情地朗讀把各自研究學習的收獲告訴大家,學生讀得動情大家聽得入神。同時,用“邊讀邊說”的方式交流,既是讀中感悟的結果的呈現,又是自然的思維與說理的訓練.。
在教學第三小節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女媧堅強勇敢的品質,我在引導學生理解了本段的內容之后,還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
出示:為了找齊五彩石,女媧跳進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也許會被滔天大浪打痛,但她強忍著;為了找齊五彩石,女媧飛到寒風刺骨的————,也許會被————,但她————;為了找齊五彩石,女媧————,也許————,但她————。通過練習,使學生對女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了一次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主要是因為時間的關系,舍去了第1小節的教學,使學生對人間的慘狀沒有什么感受,對神奇的理解積淀的不多,導致最后拓展訓練“請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天被補好之后的神奇的景象寫一寫”,學生大都沒有寫出神奇的特點來。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三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關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天塌的情景,引導學生體會疊詞“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傳達出的人間慘狀。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既使學生感受到女媧補天的艱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這一連串動詞生動傳神的表達效果。朗讀把各自研究學習的收獲告訴大家,學生讀得動情大家聽得入神。
2.讀中悟情,“讀”貫穿始終,抓住重點詞句來讀,讀出感受。
如第一節后四句要讀出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掙扎的悲慘景象。在教師引讀時對“熊熊”等詞進行解讀,突出悲慘的景象。
3.師生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
在教學第一節時,我采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小組賽讀,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通過讓學生閉目想象,感受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
4、挖掘課文的空白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但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補白想象:讓他們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說得很好。有的說:“我仿佛看到洪水沖來,房屋倒塌,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仿佛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在這些補白想象中,進一步體會到神話的神奇,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積累并運用了語言。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四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溫故而知新。
1、復習詞語:“撿石頭”游戲。
2、寫生字(隆、塌、掙、噴、缺、純、冶)
(1)共同點;(2)該注意哪些地方;(3)范寫“噴”;(4)生練筆;(5)評議
【設計意圖】:課始,我利用課件的動畫效果,讓孩子們延續第一課時學習《女媧補天》故事的余韻,當一回“女媧”,讀對課件中“石頭”上的詞語就能撿到“石頭”去補“天”了。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另一方面又和課文內容密切聯系。第一環節除了復習詞語的讀音,還直接將詞語中這節課要求會寫的字用紅顏色突出,用于第二環節的生字學習,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優化了課件資源,并順利完成由讀到寫的過渡。我精心將課文中的生字進行分類,這節課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結構特點——左右結構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寬(“缺”字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共同交流,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識字寫字。
3、師引讀,復習第一自然段。
師: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內容,還學習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從女媧創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現了一道道深溝。山岡上——生接:燃燒著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處是洪水。許多人——生接:被火圍困在山頂上,還有許多人——生接:在水里掙扎。)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一唱一和”,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通過教師的引讀,讓學生加深對第一段中描述的“天塌地裂”的可怕情景的體會,為下文學習女媧不怕危險,冒著重重困難把天補上的過程作鋪墊。
(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一)、學習女媧補天的過程
1、默讀課文2-4自然段思考:女媧為人類做了哪些事?
2、反饋。(求雨滅火、造船救人、尋石補天。)
生:女媧向雨神求雨來滅火。
師:很好,這是第一件事,你能用四個字來概括嗎?
生:求雨滅火。
師:還有呢?女媧還做了什么?請你學著像這樣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吧。
生:造船救人,尋石補天。
【設計意圖】:通過默讀思考,讓學生對課文的主體內容有了總體的把握。經過“輸入”與“輸出”這兩個過程,訓練了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獲取并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讓學生分別用四個字來概括女媧所做的三件事,這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
3、學習第二自然段。
師:這三件事,具體寫了哪件事?
生:尋石補天。
一生讀。(因為緊張讀得不夠流利)。鼓勵之后再請一生讀。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讀出難過了,但還沒讀出著急來。
師:哦,你覺得還要讀出著急的語氣,你從哪里體會到的?
生:她立刻去找雨神。
師:你來讀一讀吧。
師:真棒!能把“立刻”換成其它詞嗎?
多生:立即、馬上、趕快、趕緊
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自讀體會女媧面對如此巨大的災難時的心情,接著請學生把體會到的展示讀出來,然后請其他學生評價,結合自己讀中的體會,聽中的收獲,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通過“讀-聽-說-讀”的環節來進一步升華自己的感悟。在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對語言點進行訓練,如給“立刻”換詞,通過舉一反三,既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體會,又積累了詞匯。
4、重點學習三、四段:
(1)師:不久,天火熄滅了,洪水中的人們也被救上來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還在——噴火,女媧決定(尋石補天),補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生:不容易。
師:請讀課文3、4自然段,找出女媧補天不容易的詞語或句子,邊讀邊畫,也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體會。
交流一:生:我從“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體會到女媧不顧危險去補天。
師:你來讀一讀吧。
師:從“決定”一詞你們體會到什么?
生:女媧很堅定,下定了決心。
全班讀。
交流二:生:我找到了“她忙了幾天幾夜,找到了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石頭,還缺少一種純青石。”,可以看出女媧很辛苦。
師:特別是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生:她忙了幾天幾夜。
師:你能再把這句話讀一讀嗎?
生讀,師評:從她的朗讀中老師還體會不到女媧很辛苦,誰再來讀一讀?
再請一生讀。
交流三:生:我還找到了“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可以看出女媧特別辛苦。
師:咱們一起來把這句話讀一讀。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讀文,邊讀邊畫邊標注,這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在課堂中讓學生實踐這個學習方法并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這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接著讓學生來交流收獲,雖然注重談感悟,但仍以讀為主,在“讀-悟-讀”中學習、內化。
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一:我覺得女媧可能會先去森林,可能會遇到野獸,被野獸咬傷或者抓傷。她還可能會去海邊,遇到鯊魚或者被海藻給纏住。
師:她怎么克服這些困難的?(生還未考慮清楚,先請坐)
生二:她可能去山上找純青石,找不到后來到荒漠,她當時已經精疲力竭,并且被地上的仙人掌刺得很不舒服,她很渴很累,所以她走到了清泉邊,在泉水中竟發現了純青石。
【設計意圖】:通過挖掘文本空白,引導學生想像女媧在尋石過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么克服的。想像的空間很大,但通過三個提示使他們的想像更有針對性。先四人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既保證了全班的參與,又使通過交流而碰撞出的思維火花得以在全班分享。通過想像、交流、分享,讓學生對女媧不怕危險,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的奉獻精神和善良勇敢的優秀品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師:女媧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純青石,多么不容易呀!
自讀,指名讀。
師:老師發現你把“終于”這個詞讀得比較重,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因為女媧歷盡千辛萬苦,經過長時間的尋找,終于找到了。
兩生造句,師評。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是將文本理解和語言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才是語文課文學習的最終目的。
(3)默讀第四自然段,畫一畫表示女媧煉石補天時動作的詞語
a.反饋。(挖、放、冶煉、裝、端、對準、潑、補好)
b.談體會。
師:這些動詞用得好不好呢?為什么?
生:用得好,用詞很準確,(除了用詞準確生動,你還體會到什么?)寫出來了女媧補天很辛苦。
師:這段話運用了這些動詞把女媧補天的過程寫得這么具體、生動。平時我們寫作文也用上這樣的寫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寫得更具體、生動、吸引人。
兩生反饋。
c. 同桌讀。(師:同桌之間讀一讀吧,體會作者是怎用運用這些動詞把女媧補天的過程寫具體的。)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五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下冊第八組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元安排的是想象神奇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豐富。《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全文條理清楚、想象奇特、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本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困難危險、甘于奉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質。學后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時,我以女媧補天的原因和補天過程中“找”五彩石之艱難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朗讀、想象、體驗、拓展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于獻身的偉大精神。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教學環節設計清晰。第一節抓住“可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充分領悟災難之可怕,體會災難中人們的可憐。然后重點抓住“找”,引導學生在重點詞句中感受其艱難、辛苦,因課文重點在于“補天”,因此第一節我簡略處理,做到重突出。
2、拓展想象。這是一篇神話故事,其特點就是想象豐富、夸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女媧“找五彩石”的辛苦,我設計了想象寫話,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感受。
然而,這堂課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
1、教材的把握、處理不到位。課文里的語言點很多,我犯了個“力求面面俱到”的毛病,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學內容是有輕重的,教學要抓住重難點展開,“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蜻蜓點水”。另一方面,因容量過大,教學節奏過快,學生自主閱讀、思考的時間就縮水了,很多學生跟不上節奏。
2、朗讀指導不到位。
捫心自問,走上講臺時,我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楚該如何讀出“可怕、可憐”的感覺,自己心中沒底,那么教學勢必是失敗的。一味地叫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缺少了指導,學生的朗讀也始終沒有提高。再者,朗讀的評價語言、評價形式單一,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發現他人朗讀的長處。
3、缺乏教學機智。
當學生沒有按照自己的教學預設走時,我的心里就慌了,一下子想不出該如何引導,導致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些教學設計竟在“慌亂”中漏掉了。
都說語文是遺憾的藝術,誠然,這堂課還有很多值得我思考、改進的地方,我一定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再思考,再磨練!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六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贊揚了女媧勇敢、善良的品質以及不怕危險、甘于奉獻的精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如何把天補好的過程;在閱讀中體會女媧精神和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以讀為本,邊讀邊悟
“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也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在這節課上,我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目標指導朗讀訓練。課前預習要求讀正確,檢查預習情況時要求流利地讀,通過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檢查同學們的朗讀情況,讀后引導進行評議,通過欣賞同學的朗讀,讓同學們體驗到讀書的快樂。
研讀課文時帶領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在指導中,把理解語言與訓練朗讀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提高朗讀效果,最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除了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發揮不同的功能。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我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做文章,通過細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獲得體驗、升華情感。
2、挖掘課文的空白點,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但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補白想象——讓他們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說得較好。
有的說:“我仿佛看到洪水沖來,房屋倒塌,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仿佛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在這些補白想象中,進一步體會到神話的神奇,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積累并運用了語言。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師生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第一節時,我采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小組賽讀,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通過讓學生閉目想象,感受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
課堂上駕馭能力不強、很多地方處理得不夠靈活、教師的評價語很不到位。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出示女媧圖片,通過圖片,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神話,并激發學習興趣。接著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用簡短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然后找出女媧怎樣補天的相關語句。
通過感情朗讀,找出表現女媧補天的艱難的詞語,體會女媧補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習女媧為了拯救人類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最后把女媧補天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七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我國歷史文化。 《女媧補天》是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
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我國歷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要求學生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邊想象畫面。了解女媧為什么要補天以及補天的過程,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勇于奉獻的精神。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感慨頗多:
在學生讀課題后,我問他們想知道什么。學生的問題提的很好,提出了兩個中心問題“女媧為什么補天”和“女媧怎樣補天”。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么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災難來臨前人們幸福的生活和災難來臨后可怕的情景。在學習災難來臨后的可怕這一自然段時,學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質疑“為什么天會塌下一個大窟窿”。這時,我正遲疑要不要給他們講講共公怒觸不周山的故事時,沒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師,我知道為什么天會塌下一個大窟窿,那時因為水神和火神打架時……”“老師我也知道這個故事叫《共公怒觸不周山》,我也看到過的。”我感嘆孩子們豐富的課外知識,這是課外書給他們帶來的知識,正是他們質疑問難的精神,才使他們的這一課外知識得以展示,也使課堂出現了精彩的亮點。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應該是閱讀教學的永恒主題,“以讀為本”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上,“讀”貫穿始終,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于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同時,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我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做文章,通過細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獲得情感、升華情感。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但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補白想象:讓他們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說得很好。有的說:“我仿佛看到洪水沖來,房屋倒塌,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仿佛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在這些補白想象中,進一步體會到神話的神奇,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積累并運用了語言。
女媧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篇八
上這堂課,我忽然對“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句話很有感觸。雖然我也是一直上著語文課,一直思考著語文課堂教學。但是平時的語文課總比不上上公開課那樣,上公開課是一種“磨”,是一種“蛻變”,每經一次“蛻變”都有一次新的體驗,新的豁然開朗。所以很感謝,也很珍惜這次“蛻變”的機會。
今天,我靜靜地坐在電腦前,反思這堂課的教學給我帶來的一些感受。《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感悟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又要讓學生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感受女媧精神是重點,課文中有很多具體的語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煉;感悟神話的神奇,也就是讓學生感受古代人們豐富的想象力,這個目標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較難。課標中指出三維目標要整合,我覺得文本特點和人文精神這兩者也該是互相整合統一的,所以我在教學時努力做到整合,整合突出重難點,整合達成三維目標,整合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整合中培養學生對閱讀神話和傳說的興趣,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整合中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當然在各個的整合環節中也會留下些遺憾之處。下面談談幾點做法。
有句話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支點找得成功,可以起到聚焦、內化的作用,將散亂的精彩文字串連起來。我預設的大主線是感受神奇,從課前的其他神話故事引出神話故事的特點:語言優美,故事神奇,感情豐富。讓學生初步感受古人創造世界的想象力很豐富。然后是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故事,課終以“神奇”小結,又以“神奇”遷移拓展課外閱讀。大主線中包含了情感線,以整體感知女媧的形象導入,以一個主導性的問題“在補天的過程中,哪些句子最讓你感動?”串起了女媧補天的幾個板塊的句子,進行細細研讀體會。問題是主線清楚了,但精雕細琢的時間不夠了,一堂課下來,感覺容量偏大,有的教學點只能匆匆而過,雖然說課堂教學也如寫文章,有詳有略,但環節的不到位總歸是種缺失。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五天五夜、終于、冒著生命危險”等詞并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我想到的是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因此我設計的補白想象是“女媧在尋找五彩石的過程中會碰到哪些困難?”讓學生深入體會女媧為了拯救人類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我當時想到的是古代人們眼中的神仙其實也是人化的,有一般人的喜怒哀樂,當然也會碰到常人的困難和危險,學生在感同身受時,情感目標就自然水到渠成,而且我運用的是“第()天,女媧來到,。”這樣一個句式練習,也符合三年級學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一般句型練習,說實在,為了這個設計,我冥思苦想好幾天,幾易其稿,才成定局,原以為這是一個比較得意之處,想不到被張老師狠狠批了一下(呵呵,張老師莫見怪哦!),不過聽了之后,也心悅誠服。的確,語文姓語,不需要在情感上大動干戈,應該實實在在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錘煉上有所增量,而不是天馬行空去做噱頭,以后在處理這種補白時一定要以課文文本為依托,再行定奪,否則,再好的創意也是無效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去感悟,去體會,但是讀不是一味的同一層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設計有層次的讀,讓學生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悟,新的震撼。特別是在煉石部分我設計了圈畫動詞來感悟女媧的形象,反復朗讀,并引導學生復述故事,張老師評價說這個地方是最本色的教學,我很高興,因為這個地方我也用了許多的時間去琢磨修改,最后形成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但也生發了一個矛盾,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矛盾,本來我是讓這一部分放在第二課時的,重點講一、二、三自然段,因為公開課的完整性,所以把煉石部分也加了進來,但前面的朗讀就顯得有點浮光掠影了,也不知如何處理才能兩者兼顧,我有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