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班立體圖形認知的活動反思篇一
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是認識物體和圖形的開始,它與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是小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在目標定位上,雖然只要求學生會分辨這幾種物體和圖形,知道它們的名稱,但對于剛跨入小學大門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要建立空間觀念有一定的難度,此外,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在此節課中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學習幾何知識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上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整個教學過程努力營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中來。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大量主動探索體驗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比一比,數一數、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動中,讓學生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征,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在跟物體、模型間的“碰撞”中,領悟到知識的真諦,腦中建立了初步的空間觀念,并為學生積存了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把身邊實物引入課堂,培養應用能力。
立體圖形認識的教學,由于考慮到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所以教學設計上確立了“實物引入、抽象為一般模型、給出圖形名稱”教學過程。教學中,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各種形狀),讓學生分一分,喚起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辨別,并安排了大量觀察、操作實物活動來使學生得到感性的認識和真實的體驗。并板書各種圖形畫成平面圖形后是什么樣,最后,再讓學生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分別是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體,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認識和發現世界。
大班立體圖形認知的活動反思篇二
【教學難點】能運用表面積、體積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整理與反思
1.計算下面立體圖形的表面積。
(1)揭題: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共同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
(3)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指名說一說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的表面積各怎樣計算?
2.
(2)出示上圖:你還記得這四種圖形的體積怎樣求嗎?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匯報。
(5)小組交流。結合學生匯報,課件出示過程。
3.求下面立體圖形的體積。(課件出示)
(1)一個正方體,底面周長是8dm。
(2)一個長方體,底面是邊長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個圓柱,底面周長是12.56cm,高是5cm。
(4)一個圓錐,底面半徑是3cm,高是4.5cm。
(1)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回顧了這些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和公式的推導過程,下面我們就來運用這些公式。
(2)學生逐題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4.在括號里填合適的單位。
(1)一間臥室地面的面積是15()
(2)一瓶牛奶大約有250()
(3)一間教室的空間大約是144()
(4)一臺微波爐的體積是92(),容積是25()
(2)學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dm34050dm3=()m3
0.09dm3=()cm360cm3=()dm3
1.04l=()ml75ml=()cm3
(1)提問:相鄰體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學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過渡:剛才我們復習了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相關知識,下面我們一起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拓展訓練(課件逐題出現問題,逐一進行解答)
1.一個長方體魚缸,長40厘米,寬40厘米,高35厘米。
(2)如果把金魚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積?
(3)做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購買這個魚缸時為了方便攜帶,用一個外包裝是長42厘米,寬42厘米,高38厘米的長方體紙箱來裝。做這樣一個紙箱至少需要硬紙板多少平方厘米?(接頭處忽略不計)
(5)魚缸所占的空間有多大?
(6)在魚缸里注入3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計)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鵝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鵝卵石的體積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魚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魚缸的容積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圓柱形物體,至少各需要多少鐵皮?
(1)提問:這三個物體的形狀各有什么特點?
(2)學生獨立解答。
【教學反思】
如果說新課教學是“畫龍”,那么復習則是“點睛”。但很多老師感到“復習課難上、復習課難教”,怎樣才能讓復習課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談談結合這節課的設計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梳理
在復習過程中,必須對數學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系及相互轉化關系,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變為系統的條理化的知識點。使學生所學的分散知識系統化。另外在復習課中要精心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
總之,上好復習課,需要老師敢于放手,敢于創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參與全過程,學生將帶給你一個個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樣的教學一定會更加的扎實有效。
大班立體圖形認知的活動反思篇三
(一)
本節課是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數與空間的教學開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學習幾何概念,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剛剛入學不久的時間進行,這時候的一年級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課大部分教學時間都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本節課的目標定為: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上課時,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并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學們通過分類后的各類實物,能夠感知每種物體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帶來的物體與相應的幾何圖形找到朋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這些物體,并能準確的判斷。緊接著我讓學生摸一摸,通過摸一摸我讓學生說出了每種物體的特征。然后我又讓孩子們在小組中閉上眼睛摸出各種類型的物體,或者是閉上眼睛通過摸一摸說出它是哪種物體。最后我又讓孩子們玩一玩,小組里可以擺一擺、搭一搭,滾一滾。通過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操作、討論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還使學生在玩中進一步鞏固各種物體的特點,效果不錯。
本節課也有一些難點,認識物體這節課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的。因為圓柱體有粗細長短之分,學生往往會把它分成不同類型,長方體與正方體又有許多類似,學生又會把它們歸為一類。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加強鞏固認識。
(二)
本節課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合作意識。
整節課我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說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大班立體圖形認知的活動反思篇四
《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整理與復習中的內容。是一節復習課,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將學生知識再現過程變得更為有序,引導學生梳理已有的知識。整理的主線是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意義——計算方法——體積公式的推導及存在的內在聯系。
本節課我采用的是主體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過程分以下四個環節:引探、自探、展探和延探。
引探環節直接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并明確學習目標。
自探環節要求學生先自學、再對學和群學。學生自學時,按學習單的要求自主整理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相關知識;在對學時,與對子交流整理的結果和疑惑;群學時,小組長帶領組員共同梳理整理的'結果,并解決疑惑,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在展示組展示時得出答案或問老師。這一環節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足夠大的學習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整理、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梳理知識中形成網絡,進一步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
展探環節,我設計了兩塊兒知識的展示,每個小組長分工時,都會根據展示內容的多少、難易,給組員進行合理分工、排序,在展示過程中,兩個組的組員之間都能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展示組展示完畢后,其他組能積極的進行質疑或補充,評價。這一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分享成果,通過學生的展示匯報、交流與評價,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了他們整理建構的能力;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評價,體現了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認識這些立體圖形公式推導過程間的內在聯系,滲透了轉化思想,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
延探環節,是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習,我設計的是有關圓柱、圓錐的綜合性練習。最后讓學生依據學習單的“評價指南”一欄,進行自我評價,找出本節課自己表現的優點與不足,并加以發揚或改正。
上完本節課感覺不足之處是:
1、在整理四種立體圖形體積計算公式時,是不是可以補充有關容積的計算。
2、由于時間關系,練習的量較少。
3、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準確。
大班立體圖形認知的活動反思篇五
這節課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習幾何概念。所以,本節課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教學《認識物體》一課時,課前,我參照教科書上所列舉的物體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藥盒、茶葉筒、鉛筆、吸管、粉筆盒、奶粉盒、魔方、膠棒等,這樣組織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上課時,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并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學們通過分類后的各類實物,能夠感知每種物體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帶來的物體與相應的幾何圖形找到朋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這些物體,并能準確的判斷。緊接著我讓學生摸一摸,通過摸一摸我讓學生說出了每種物體的特征。通過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操作、討論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嘴、動耳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還使學生在玩中進一步鞏固了各種物體的特點,效果不錯。
本節課也有一些難點,認識物體這節課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的。因為圓柱體有粗細長短之分,學生往往會把它分成不同類型,長方體與正方體又有許多類似,學生又會把它們歸為一類。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加強鞏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