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小的船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一
本節課為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新教材第一冊第七課《小小的船》。
《課標》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此為依據展開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著豐富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改變對語文教學那種傳統的理解,打破語文教學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葉圣陶先生認為:“上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仿佛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參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為主為學生積極思維為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斟酌,相互評價,隨時啟發指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提出“要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和實物,聯系生活實際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學過的字力求在語言訓練中反復運用,把識字和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就是在識詞中識字,在學句中識字,在閱讀中識字,使識字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而不是離開語言環境孤零零地識字。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系,準確理解字(詞)義,提高識字、學詞的質量。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學詞、學句識字,多義字等難以確定意思的,字(詞)義變得容易確定了;難懂的字詞變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較抽象的字詞變得比較具體了。本課識字環節,就是讓孩子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學句、學詞中識字。如學生在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在沒有其它生字干擾時,邊讀邊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讀音與字型。
加強識字同客觀事物的聯系,有助于建立詞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詞,還有助于豐富知識,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包括圖畫、實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經驗。識字時,在課件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實物或聯系生活經驗。如,在學習“閃”字時,配有閃閃的星星圖片,使字詞與意思之間架起了認識的橋梁,從而易于理解字詞的意思,易于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提高識字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小學閱讀教學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顯得猶為重要。小學閱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閱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于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復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學習課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時,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設計提問“如果你坐在這小小的船里,你會看見什么?”學生的回答是豐富的:“看見了流星雨”、“看見了太陽系的行星”、“看見了中國的長城”、“看見了北斗七星”……讓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進行創造。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畫畫,愿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小小的船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二
《小小的船》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以下是我對于這堂課的反思:
1、低段語文的訓練點在于讓孩子們喜歡閱讀,愛上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然而在這節課上,雖然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但是教師的.狀態使人感到低落,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隨文識字。在練習寫字的時候如果應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應該過渡自然,可以擴詞,還能利用學生擴詞詞語造句,從理解字義擴詞上抓住字在文中的作用和含義。然后再進行范字、學生練習書寫、包括字的間架結構。其間融匯習慣性的語言教學。
3、課堂學習要落實。從激趣導入開始就伴隨著語文的學習,不管是什么樣的語言都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我選擇了由課題來導入。其實還可以利用圖片,出示滿天星空的圖片,問問孩子們圖上有什么、少什么、月亮又像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小小的船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三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所以,課的伊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幅一彎月亮掛在藍天上的畫面,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當我問孩子們“你覺得月亮像什么?”時,孩子們不假思索地說出了月亮像小船,月亮像秋千,月亮像搖籃等比喻句。孩子們的想象力出乎我的意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上,我先通過范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我又通過播放課件,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還和學生一起通過邊讀邊做動作,充分感知了月兒那種“彎彎”、“尖尖”惹人喜愛的'形象。這一節課的閱讀我還讓音樂貫穿始終。不管是我的范讀,學生的自由讀和個別讀,還有學生的表演讀和想象讀,音樂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記得課前,當我一打開《小小的船》這首歌曲時,優美的曲子,一樣的歌詞,馬上就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興趣。他們有的輕聲吟唱,有的隨歌曲的旋律搖擺起身子。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哈姆雷特”都不盡相同,因為每一個讀者都給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賦予了獨特的情感色彩。此時,課堂的氣氛是和諧與開放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豐富多彩的個性得到張揚,童真童趣在自然狀態下表露。
回顧整堂課,在欣喜之余也留下不少遺憾,比如在讀的指導方面還是不太飽滿,有幾處當學生談得不太好時就急著請別的同學來試試。其實,本著呵護每個嬌嫩生命的天職,我應迅速判斷學生讀不好的原因,并利用看圖讀、表演讀、想像情境讀、范讀等手段讓學生在悟中讀、讀中悟,讓每一個學生在每堂課都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成功。讓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健康的人格得到更和諧全面地發展。
小小的船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四
每天走進教室,就會覺得迎面撲來勃勃生氣,眼前是一個個生龍活虎般的學生,是一群蘊藏著智慧,洋溢著情感,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滿活力與主動性。教學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學如果以單純“告訴”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丟棄了那塊寶貴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教學,便成了沒有色彩、沒有生氣、沒有情趣的單純的符號活動。那必然是枯燥無味的。學生生來具有的審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愉悅的情緒,產生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沒有主動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教學的主體性又如何體現呢!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現教材之美。教學手段實際上是一種媒介,通過它再現、強化、傳遞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要使教學手段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讓學生能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從而在其間產生一種偷悅之感。因為美感總是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具體感受的。沒有學生感知的興奮,就談不上美的感受。
為激起孩子學習詩歌的興趣,那就要把詩歌描寫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進而讓他們走進去,這中間就需要運用情境教學了。因為詩歌注重情感的抒發,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愛憎和感嘆。詩歌描寫的場景和兒童生活的經驗,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關的。在教學時,將詩的意境與兒童的生活經驗溝通。兒童生活中經歷過的,他們就覺得特別親切,教學從這兒入手,利用兒童的積累喚起兒童的親切感,他們就會帶著一種朦朧的抒情的情緒狀態,進入詩境。皮亞杰在《教育心里學與兒童心理學》中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
因為孩子們喜歡唱、喜歡跳,特別對自己學過的曲子,在語文課上出現更覺得新奇。因此便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一邊聽音樂,一邊感受那滿天的小星星,多美啊!用這種藝術的手段,出現在課堂上,孩子特別親切,覺得那美麗的彎月就在眼前。這段導入,把詩的內容,詩中的景一一月亮,詩中的人一一那個看月亮的小朋友我,連同寫詩的人都揉入一個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時候,也進到這詩境中。最后讓學生為圖畫配上聲音,目的在體會圖中小女孩輕松、歡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麗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學生共鳴,讓他們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閃爍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不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較差,注意的范圍也有局限性。而游戲教學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激發學生人人想參與,人人想表現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輕松愉快。
小小的船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五
1、通過教學引發學生對學習歌曲,繪畫創作和作品欣賞的興趣,并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2、學生在對歌曲《小小的船》的學習后,進行一系列的游戲、討論、創編、表演等活動,引發學生體會到同學間合作的快樂,提高學生感知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
1、各種資料、圖片,有關月亮和星星的美術作品。
2、《小小的船》歌曲錄音磁帶。
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1、《小小的船》伴奏音樂進教室。
2、師生相互問好。
3、調整課堂紀律。
師:老師看今天哪個同學表現的'最好。(老師用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學生訊速坐好。)
二、導入
師:同學們看看大屏幕上的月亮象什么呢?
生:象船……
師:對,象小船,那小船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想在小船上做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
師:有那么多的答案,那我們來聽聽小船的歌什么樣子的呢?
三、學唱歌曲《小小的船》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讓學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緒和歌曲的曲調強弱。
2、利用聽唱法學習歌曲,指導學生自然地唱出三拍子歌曲的強弱規律。
3、學生熟悉歌曲后,教學生學習三拍子的舞步,邊唱邊跳,讓學生律動起來。還可以讓他們創編動作,發揮他們的藝術潛能。
4、手拍節拍,學說歌謠《月兒》。引導學生伴隨著“大月亮”、“小月亮”的節拍擊出有規律的強弱變化,幫助學生體驗三拍子的節拍規律。
四、小結
這節課讓學生了解了三拍子的舞步,他們的創編動作,提高了學生的藝術才華。
下課。隨著音樂旋律步出教室。
音樂是審美藝術,本課例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小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喜歡贊賞……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平等的融入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策略,盡可能的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不僅應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調整教材內容以適合現代學生審美需求,并根據學生的學力水平重組教材,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讓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