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和作品的贊美,也是對自己閱讀經歷的總結和記錄。以下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和啟示。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沒有蘇軾把酒問青天的豪爽,我也沒有蘇軾對月宮的豐富想象,但每當我走在大學校園里,抬頭望到天上的明月時,明月就像有意似的,總讓我回想起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
我的故鄉(xiāng)在南方,有一條寬闊而且美麗的河流過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人都管她叫母親河。故鄉(xiāng)的人在河的岸邊修建了許多供人們休憩乘涼的小廣場。
記得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的學校就在河邊。在高考復習的那段時間里,我經常在天氣好的夜晚,在晚修結束后,一個人來到小廣場,靜靜的望著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這樣神奇的效果,她能讓我心情平靜,她能把我身上的壓力陡然卸去,她能還我一個愉快的心情。她不會生氣,她更不會發(fā)怒,她只會帶著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視著你!這時你仿佛覺得這月亮似乎是為了你而變得愈加的明亮了!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二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后我的心情復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
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涌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著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為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時,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與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都是常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當我讀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
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著詞人。
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lián)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蘇軾曾望月縱酒,舉杯輕吟。
如今,又是月圓之夜,我再一次頻首淺唱……
從古至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贊美那輪圓月,圓月固然很美,可卻只是一剎那。
當今朝過去,明天它又變得殘缺。
殘月似乎象征著離別的傷感,而蘇軾卻一反古人對殘月的悲傷,反道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的千古佳句。
是啊,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哪來這一輪圓月?好比在生活中,沒有一次次慘重的失敗哪能換得成功的喜悅?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出。
人月無常,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月圓之日,有多少遠離家鄉(xiāng)的人人凝望著月亮,思念著家人。
有些事是不能強求的,只要彼此惦記就足夠了。
現在的我們并沒有體會到離愁的苦悶,既然這樣,就請珍惜這眼前的點點滴滴,不要等到離別之時嘆哀愁。
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看見它的兩面性,從而樂觀地去面對。
有些事雖然是自古如此,但只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或許便會茅塞頓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起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憶著以前家人一起團聚的日子,現在在這里孤零零的一人,也只能在中秋,跟家人同時看著那顆又圓又皎潔的月亮。
但雖然同時看著月亮,卻相隔兩岸,不免感到惆悵。
中秋節(jié),農歷十五日。
中秋節(jié)就像過年一樣,家人團結在一起,一起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烤肉、吃柚子,還一起欣賞月亮。
而看到那皎潔得月亮,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月亮種種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等傳說,我們不妨停下腳步,仰望月亮,說不定可以看到吳剛努力的砍伐著樹木,玉兔“咚咚咚的搗著藥呢!
一起吃團圓飯一樣,團聚一堂,大家有說有笑的,這樣的日子并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會得到很多快樂。
比起蘇軾來,我們的中秋不是比他好多了嗎?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朗誦著這朗朗上口的《水調歌頭》,我的心里不禁有許多感想。
《水調歌頭》出自大才子蘇軾之手,以表達蘇軾在中秋節(jié)時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古人評論這首詞,說:“詞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先著《詞潔》)”
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棄險惡的宦海風濤,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運用優(yōu)美的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這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這篇詞無句不在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篇用圓月襯托別情。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問,排空直入,筆力奇崛。
“蘇軾一生并未隱退”,“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門漠的感覺,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隱退’、‘歸田’、‘遁世’要跟深刻更沉重”(《美的歷程》)。這些論斷,對理解《水調歌頭》這首詞的本身,是很有啟示作用的。
“蘇軾詩文中的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實質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種反撥形式,本篇就是這樣。”
最后,讓我們再次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青天便是蘇軾的朋友,夜幕已深,月兒卻遲遲不肯出現,只剩我一人孤身獨立,手中的酒也不知該敬給誰,九百多年前詞人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而現在的我也和他一樣,思念遠方的親人。
中秋佳節(jié),爸爸依然在遠方。
正該是團聚的時刻,一家人卻分隔兩地,這樣的日子怎么能被稱為節(jié)日呢?算了,只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夜晚,普通的,只是格外思念爸爸的夜晚吧。
是啊,這樣的夜晚適合懷人,適合思鄉(xiāng)。
背井離鄉(xiāng)的爸爸在這樣的夜晚可會安寢?還是望著窗外千種風情癡癡流淚?
爸爸,今晚我的天空無月,不能和您共享此時了。
爸爸,不如讓我來安撫您吧。
我欲乘風去您在的地方,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也許沿途迢迢,長途我來得會有些遲,但縱使沿途崇山峻嶺阻隔,縱使高處不勝寒冷,我也總會抵達。
在這樣的夜晚,我們會在您的出租小屋里共進一頓團聚熱鬧的晚飯,共賞此時此刻的那輪明月;我會纏著鬧著要買月餅吃,您拗不過我,買了一塊,自己卻不舍得吃一口……同父過佳節(jié),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月兒終于升起,照著無眠的我。
窗外萬家燈火,只有這月,一夜一夜伴我;世上千百萬人,只有爸爸一生一世陪我。
我無爸爸,無以至今日;爸爸無我,無以終余年。
但愿爸爸平平安安,早日歸來,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長長久久。
但在爸爸還沒回家的這些日子里,我仍會夜夜思念爸爸似今夜。
即便我與爸爸相隔千里萬里,依然能共享這美好月色。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五
月假在家,在媽媽的引導下,我翻看了《宋詞三百首》。
剛讀了一首之后,就覺得很吃力,因為宋詞的內容艱澀,篇幅也很長。這時,媽媽告訴我,宋詞在我國隋唐時期出現,宋朝時達到頂峰,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為了讓我更好地理解,媽媽不僅給我講解了書中的詩句,還補充了很多的背景資料,那些難懂的詩句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宋朝,走進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書里,我見到了那些璀璨如星辰的偉大詩人們:,辛棄疾、晏殊、歐陽修、李清照、王安石……眼中最亮的那顆就是蘇軾,我愛蘇軾,更愛他的《水調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千里共嬋娟!”蘇軾當年被貶,和弟弟蘇轍六年沒有相見,在中秋的晚上,他舉著酒杯,望著明月,懷著對弟弟深深的思念,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詞。雖然心中滿是對親人的牽掛,卻不能相見,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相信那時的蘇軾借一輪明月,把所有的淚和所有的思念都傾注在了詞里,讓千年之后的我們讀之為之動容。
或許我還不能真正明白蘇軾復雜的內心,但一想到即將離開父母去讀書,我的心里也是萬般滋味。如果爸爸不在身邊,誰陪我騎自行車?如果媽媽不在身邊,誰在睡前給我講故事?如果奶奶不在身邊,誰會端著我最喜歡的烤雞腿問我饞不饞……我不要離開父母,不愿像蘇軾那樣只能借月亮來表現我的思念。
媽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她在我耳邊輕輕地吟誦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既然“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古以來就如此,那又何必為分離而傷心呢?只要大家都平安快樂,即使不居住在一個屋子里,我們也共賞著一輪明月,這難道不是一種相聚嗎?再說了,我們可比宋人幸福多了,電話、網絡都能一解親人朋友們的思念之情,真正做到“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鄰。”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對我們的期盼,也是我對天下人的祝福。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六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此時政治不甚得意,又與胞弟分別已達六、七年,時值中秋,更加深其對胞弟的思念。蘇軾認識到“天上”“宮闕”好是好,但身處高處必要承受冷清孤獨。他發(fā)出“何似在人間”的感慨,想必是更加喜歡熱鬧的“江湖”。
好一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把這種思親的怨恨愁緒轉移到月亮身上,但也借月發(fā)出對人生的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問天問月,實際是在問人生,最后找尋到人生哲理,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分別是正常之事,又何必為此過于悲傷呢。
唯愿遠方的親人身體長久健康,雖遠隔千里,但也能共賞同一輪明月。這是蘇軾對親情的美好祝愿。但也看出了富有才華的蘇軾雖懷才不遇,但絕不會沉淪于悲痛之中。他能夠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我們的人生道路也難免會碰到困難、挫折,但只要保持積極、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七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讀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詩,在不同的時候總會給我不同的感覺,在相同的感覺中又給了我不同的幻想。很小很少的時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了這首詩,我就問父親這首詩是什么意思。父親怕我太小不懂,只能含糊其詞:“嗯,嗯,就是詩人對月亮的贊嘆。”我在沉思,那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讓我產生了對九天之外,那清冷月宮無窮無盡的幻想。年幼的我對九天外的神仙高人十分感興趣,我在想他們生活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能否觀望到我呢?我呆呆的望著月牙,凝視著,幻想著,心掛在了月亮上。
七八歲時,我來到了鄉(xiāng)下。對著星羅棋布的天空和那半彎月,我想起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望著那皎潔的月光,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樂與圣潔。我的靈魂仿佛從我的體內出來,在夜空中飄浮。我好像在自己的靈魂上看出了一種迎接美好明天的笑容,我的臉被月光照亮。向月亮飛去……我無法用語言表示我看到月的高興心情。
我11歲時,我獨自一人在外地。這時我望著窗外接近完全的月。她接近完全了,為什么我和父母相隔500公里之外?那時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作思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在想,蘇軾思念他的弟弟蘇轍而寫出這樣悲傷的詩句。我不解為什么在月圓之時人卻不能相聚呢?雖然我人在外地,但是我希望月可以把我的心帶回家。在家想念離家的好,離家才知家鄉(xiāng)的甜啊!
到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少年了。我對“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產生了幻想。在專注的想時這句話對我沒有感覺。可是當我無心的時候,這句話在我的腦海中掃過,遐想很多很多。我給自己立志當一名畫者。當作畫沒有思路時,我就會望著月,心里想著這句話,體會著這首詩。窗外的圓月在空中俯視大地,云霧在月的周圍繚繞,在月旁邊的夜空被照亮了……我站在原地,我仿佛可以看出月運行的軌跡,望得出月上的一切。
在寫這篇文章時,這首詩在我的心中形成了共鳴。我對這首詩產生了幻想,對某句話產生了渴望,對每個詞都產生了向往。我想對月亮說一句話:為什么你總是那么神秘,千古之人都要為你贊嘆,你每一次的完美出現,就代表了一家人的團圓和分離。你可以代表憂傷、歡樂、思念和神圣。你擁有如此偉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感染一個人,也可以照亮每一個的心,我向你致敬!
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八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jié)。當時蘇軾41歲,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幾時:什么時候。把酒:端起酒杯。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fā)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月問年連發(fā)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月宮呢?他寫這首詞時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乘:駕。歸去:這里是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宇,這是想像中的仙宮。不勝:經不住,承擔不了。勝,能承擔,經得起。“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玩弄,欣賞。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直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 “何似在人間”,這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 朱:朱紅,正紅色。閣:我國舊時一種樓房,可供游人休息、遠眺、供佛、藏書之用。綺戶:雕花的窗戶。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朱閣”“綺戶”與上闋“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 不應:這里是不應該的意思。何事:為什么。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fā)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結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chuàng)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九
【導語】本站的會員“周惠”為你整理了“水調歌頭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我翻開課本,重讀了《水調歌頭》一文這篇課文雖然極為簡短,但給我的印象卻極深。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透過這幾句詩,我似乎看到了蘇軾臉上的憂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種官官相護、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沒見面的弟弟。然而面對這種事情,蘇軾并沒有怨天尤人,卻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詩句,使后人感慨萬千。蘇軾這種“不以已悲”的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蘇軾不僅具有“不以已悲”的態(tài)度,而且還具有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發(fā)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同樣不會長久完美。這句詩體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tài)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身對待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皆能處處泰然,不因處于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
回眸人生,有些人開始渴望天邊會有不逝的彩虹,人間會不有散的宴席,追尋著近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現實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夾著唏噓的`嘆息。其實,逆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它是順境的一種反面外觀。它對順境,不僅是襯托,更是其意義的說明和解釋。人生的真諦,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平”的繁華,也非蘊寓“平步青云”的愜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為這些,給人太多的表象,從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練。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嘗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tài)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蘇軾所謂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含義。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的結果。我們也應如此,時刻保持“不以已悲”的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十
我翻開課本,重讀了《水調歌頭》一文。這篇課文雖然極為簡短,但給我的印象卻極深。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透過這幾句詩,我似乎看到了蘇軾臉上的憂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種官官相護、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沒見面的弟弟。然而面對這種事情,蘇軾并沒有怨天尤人,卻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詩句,使后人感慨萬千。蘇軾這種“不以已悲”的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蘇軾不僅具有“不以已悲”的態(tài)度,而且還具有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發(fā)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同樣不會長久完美。這句詩體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tài)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身對待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皆能處處泰然,不因處于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
回眸人生,有些人開始渴望天邊會有不逝的彩虹,人間會不有散的宴席,追尋著近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現實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夾著唏噓的嘆息。其實,逆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它是順境的一種反面外觀。它對順境,不僅是襯托,更是其意義的說明和解釋。人生的真諦,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平”的繁華,也非蘊寓“平步青云”的愜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為這些,給人太多的表象,從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練。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嘗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tài)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蘇軾所謂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含義。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的結果。我們也應如此,時刻保持“不以已悲”的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十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fā)人的藝術聯(lián)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人世的思想戰(zhàn)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十二
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詞,讀完上闕,我不禁首先為詞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自古以來,寫中秋賞月的詩詞不少,但許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僅僅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描述月色。
而東坡則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宮主人的位置,他在飲酒賞月中,逸興神飛,神游月宮,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讀到這里,就不由讓我們同樣產生了豪邁的感情,深深地被詞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大有使人飄飄欲仙的感覺。中國文學史上,若談起浪漫的想象,當首推屈原、李白,他們在詩中常能不為世俗所羈絆,而能揚起長袖、高歌吶喊,暢游寰宇。現在讀到蘇東坡的詞,又使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形象。不過,當我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又感到東坡又勝一籌。他雖然政治上也遭受過種種挫折,但還感到“人間”更為可愛,他這種屢遭貶斥仍然熱愛生活的精神,更使我們感動。這正是蘇詞豪邁的根源。這是他百折不撓精神在詞中的體現。這一點在詞的下闕中同樣可以體會到。
下闕中,作者一開始就寥寥幾筆勾勒出了詩人徹夜不眠的情景。“轉”、“低”兩字充分體現了時間的緩慢流逝,更襯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這也反映出了東坡在用詞上的高超技巧。往下,詩人并不是在詞中灑淚哀嘆,而是筆峰一轉,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來勸慰自己,表現了詩人深曉生活的規(guī)律和開闊的胸懷。讀到這兒,就會使我們的心胸也豁然開朗。最后,又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現詩人美好的愿望。這立即使我們眼前一片光明。就是這樣的希望,能使人不怕挫折,去奮斗,去戰(zhàn)勝一切困難。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范文(13篇)篇十三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后我的心情復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涌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著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為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著詞人。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lián)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