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封閉圖形和開放圖形教案篇一
在本節復習課的教學過程中, 我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注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利用轉化思想,理解和探索組合圖形面積,在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認識組合圖形,我首先復習已經學過的幾種平面圖形,為后面探索組合圖形面積做好鋪墊。
探索活動一定是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探索計算方法時,我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客廳平面圖上畫一畫,寫一寫。通過自主探索,小組交流,思維活躍的學生想出了三、四種不同的方法,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也會有一種自己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整節課我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有較大的空間發表自己的想法,在認識了組合圖形的概念后,我讓學生先在課堂上試著找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然后在四人小組內充分地交流,再在全班反饋。學生踴躍發言,想法多種多樣,超出了我的預料,我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了適當地點撥,從找出方法提升到討論分割的合理性,整個過程輕松自然,學生發言非常精彩。整個新授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結論,體現了濃濃的探究氛圍。同時,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分割方法,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發散思維,體驗成功的愉悅。
多種方法,我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去掌握,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并闡述理由。學生通過比較,選擇了比較簡單的分割方法計算了,我順勢引導,為什么你們選擇了這些方法計算(簡單分割成2個基本圖形的),而不選擇哪些方法呢(分割復雜的方法)?學生總結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對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圖形越簡潔,其解題方法也將越簡單。我再次加以強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轉化的越簡單,越好。讓學生意識到要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
學生經過前面的探究知道了利用分割法和添補法可以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學過的基本圖形,來計算面積。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我設計了通過割補和平移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這節課上,學生不但學會了用轉化的思想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在數學思想和方法上有收獲。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做到“舉一反三”。當然也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需要改進,比如教師語言的精練度,學生操作的方式,以及匯報的形式等等,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封閉圖形和開放圖形教案篇二
我們知道,《數學課程標準》有這樣一個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們都在認真地學習這一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地實踐這一新理念。我們不難發現,在近兩年的公開課上,幾乎都少不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跟以前相比,的確改觀了許多,鮮活了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許多。但我總有一種感覺,覺得很多課要么流于形式,沒有實效;要么教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自主探究,就會出現講不完現象,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往往是草草收兵,帶來一些遺憾。
教師首先用了15分鐘時間復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及每個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把這幾種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畫成一個網絡圖。學生用了近5分鐘時間便完成了。于是紛紛要求上臺給大家展示,并講解。有的還要求把自己的網絡圖畫到黑板上,然后象小教師一樣繪聲繪色地講自己的想法。還有的同學說:長方形就象母體,其余的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就象子體。課堂上學生表現得非常出色。看到同學們那種人人奮勇當小教師的熱情,教師實在不忍心因為時間關系而把此環節結束了。等同學們都表現得差不多的時候,教師一看表,不到5分鐘就要下課了。于是匆匆忙忙出示了一道實際應用的題目,學生還沒做完,下課的鈴聲就無情地敲響了。
剖析本節課,教師的確把學生放在了最為突出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角。從公式的推導到知識網絡的構建,80%的話都是由學生講出來的,教師退而居其次。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施展,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數學活動的全過程。孩子們構建的網絡圖,雖然有的不太合理,但畢竟是他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創造。然而,遺憾的是,本節課在匯報交流過程中,花費的時間太多,而沒有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策略變人人交流為集體反饋。在匯報交流網絡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找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展示并講解后,對學生說:我知道同學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并想在這里一展才華。然而時間有限,課后,把你們的作品貼在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里,我們再繼續交流,好不好?并且比一比,看誰的作品畫得最合理,最美觀!這樣,既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本節課繼續往下進行。
《比較圖形的面積》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封閉圖形和開放圖形教案篇三
本課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再梳理歸納,找出這些方法的相同和不同,最后提升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在鞏固練習時,每道題做完,都會讓學生匯報交流用分割怎么做,用添補怎么做?對于此題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讓學生在練習交流中感受對比,從而優化方法。我想,學習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對于方法的凝聚與優化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解決組合圖形面積這個問題上,如果學生能夠根據圖形的特點,根據圖形中的數據信息直接優化出比較簡單合理的方法,我想那將是思維的更高一個層次!
本課的兩大部分教學設計用兩大問題引導,第一部分探究方法,用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景“給客廳鋪上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板?”第一部分就圍繞這樣一個問題展開了,學生就在解決這個問題中尋找各種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第二部分應用方法實踐練習“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組合圖形面積的問題呢?”圍繞生活中的問題展開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然而,僅有大問題是不夠的,在第一部分中,學生匯報期間,我會注重細節問題的處理,如:學生匯報把組合圖形分成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時,我會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你怎么知道這是正方形呢?”我還會特意強調“這個3是怎么來的啊,誰聽懂了?”,在練習題中,我會追問:“怎么三角形中的5cm沒有用到呢?”大問題將我們的課堂模塊化,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而交流中的小問題,可以讓我們的知識點落實到位,掃清學生做題易錯題目的障礙。
本課教學我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其中一星題目全班都做,做為基礎練習,二星題目和三星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選做。這幾道題我巧妙的改變了書中的題目,圖看著像,卻有著細小的差別,給孩子們帶來的感悟也將不同。其中,一星題,在三角形中多給了一個條件,一來可以復習下三角形中面積中的對應高乘對應底邊問題,二來可以培養學生的選擇數學信息的能力,要根據你分割或添補的圖形特點來合理的選擇數據。二星題目的是想學生感受在做組合圖形題目時,你選擇分割還是添補要根據題目所給的數據是否能求出答案來合理的選擇方法。三星題是逆向思維的訓練,知道了需要哪幾個數據其實內心中自然有了分割和添補的方法。在每道練習題中都讓孩子充分的對比優化總結方法,談做題的感悟,談談遇到此題目時應注意什么,把每道題挖到深處,出好每一道題,用好每一道題。兩題同時展示給學會,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去選擇題目,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每一節數學課,我都想能像語文課那樣讓每個環節過渡的自然隨意,語言能像語文一樣具有美感具有感染力,我努力的嘗試著從過渡語上,從大問題的精細語言上,從對學生的鼓勵表揚上,去發揮數學語言的魅力。如“我們能夠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固然重要,如果能從這些方法中總結出一些經驗,那將更有價值!”一下子將我們剛才的探究活動過渡到總結提煉的環節,也可以讓學生感受接下來的經驗總結很關鍵很重要,魅力的語言對學生有提醒的作用有鼓勵的作用。
我想課結束了,我們思考仍在繼續……
封閉圖形和開放圖形教案篇四
學校地處城鎮邊緣,是一所農村學校,學生大都來自農村。我校從事教材實驗已有五年時間,學生有一定的與組合圖形面積相關的學習經驗、知識基礎及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積累,認知范圍比較廣泛。通過五年來對新教材的學習和習慣的培養訓練,學生思維活躍,反映靈敏,學生對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很感興趣,并具有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1、本節課通過組織學生拼圖活動,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的興趣,學生由動手操作到離開實物,在圖形上畫分割線,實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跨越,繼而探索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學生用哪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我都給與肯定、表揚、不強求學生思維的一致性,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特色。
2、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探索計算組合圖形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添加分割線,把組合圖形分解為基本圖形。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想法,相互學習,引導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時,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體驗和感受到最樸實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
4、不足之處:在課堂上,有些地方教師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做,只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因此,學生獨立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封閉圖形和開放圖形教案篇五
1.以風箏這一生活中組合圖形實例導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更能在展示的時候,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組合圖形與基本圖形之間的一點聯系。
2.用自主復習(練習舊知)的方式,邊操作邊計算,使學生既完成了舊知的鞏固練習,為接下來作好計算上的必要準備,更用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推理中的轉換思想作引導與滲透,更為進行求組合圖形的面積作好思想與方法上的準備。
3.在自主舊知復習的終了,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將所有學生的答題情況匯總,并能根據總體情況及照顧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作出合理的教學調整,因材施教。
4.教師在學生自學新知時,能布置清楚學習的目標、步驟,更有清楚的方法指導、資源的提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撐,使學生有目標、有步驟、有方法、有內容、有素材。
5.通過學生自學,動手試做練習等,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體驗。匯報自學成果,由學生總結出解決的方法,讓學生在匯報中得到成功的感受,以刺激學生樂于學。
6.隊旗的實踐中,由學生提出分塊解決問題,將數學的學習運用于生活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運用意識,體驗數學的有用性,但從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這也是有限的。
7.練習新知時,自主進行,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內容、層次的學習。
8.在小結時,再次點明自主學習的平臺的優勢,鼓勵學生在課后校外等再學習,拓展延伸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不足與改進設想:
1.在以風箏導入時,語言并不夠生動,在情感方面未能真正起到鼓動,興趣未必能得以很多程度的激發。建議:如果能在教師出示1、2個風箏圖形后,再由學生來介紹個把自己見過或想到的由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風箏形狀,那樣會起到更好的效果,讓材料更貼近學生,更能激發興趣。
2.同樣在導入時,出示風箏圖,但只是簡單地看,而未作合理地利用與分析。建議:如教師能在此作出適當地引導,問“你發現各風箏是由什么圖形組合而成的?”讓學生更鮮明地知道組合圖形與基本圖形的關系。
3.練習新知時,雖然教師采用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行練習,但是這所有的內容都是開放的,學生對自己的自評能力通常會過高或者過低,如何讓學生真正在這種形式中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建議:如果能在這一環節,教師能對學生的練習內容的選擇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讓學生在一定自由的范圍內進行自主選擇的練習,這樣更能適合每位學生的發展。
4.在小結后,出現了一個七巧板的拼圖游戲,教師可能是想調動學生在課后繼續學習的積極性而設計的,但學生并未體驗,實際上是形同虛設。建議:但如果將此內容換成其他內容,或者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再去探索組合圖形的實例并解決實際問題,并在相關的網絡平臺上交流學習心得體會會更有效果,更能培養運用意識,體驗數學的有用性。
5.建議:(接上面4)將七巧板的游戲放在一開始的導入階段,讓學生在玩中進入學習狀態,更自然,可能要比風箏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6.組合圖形這一內容,是小學數學中的幾何板塊,與生活聯系緊密,所以應盡可能借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運用意識。而本課中教學的例題、練習等都相對離學生較遠,應考慮再尋找更近的素材。
7.過分依累于信息技術這一平臺,將所有的學生的練習書寫等都在電腦上進行,雖能方便教師匯總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但也有以下一些不足:
(1)可能會受到學生實際電腦的操作水平的限制,可能會給此類同學造成學習上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