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姥姥的剪紙教案篇一
《姥姥的剪紙》課文為我們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人都贊不絕口。姥姥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燒飯、擇菜、淘米、喂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勞作,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化不開的親情。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通過這剪紙的高超技藝,姥姥那純樸、善良、熱情的形象,以及與“我”之間濃濃的親情,似在我們眼前清晰、豐滿起來。
教學中,我通過抓住姥姥的“剪紙”,讓學生找出“剪紙”圖的語句,并從中體會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雞能打鳴”,突出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嫻熟。然后緊扣環節設計問題“姥姥的剪紙為什么那么神呢?”又帶領學生圍繞“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一句進行引導學習,品味語言,體現姥姥的技藝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練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詞,深刻表現剪紙給姥姥帶來的投入與快樂。
前一個環節,我所講的較多,讓學生自己體會理解的較少,我授課時表達的語速也較快,這給學生造成一定的障礙。在一個是教學的后半部分從“牛兔圖”體會我和姥姥之間的情感不夠深入,特別是出示了三幅剪紙圖,應該讓學生說說姥姥剪這三幅圖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對我的疼愛。但是,我只是集中起來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體會,為后面對以“姥姥的剪紙”為題的理解產生了一點阻礙,特別是學生的語言組織上明顯有了障礙,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進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點時間才行,這也是我在挖掘語言文字上最大的問題,常常點到為止,應該多考慮理解能力差的學生。
這一課,個別老師給我提出了建議,應抓兩條線,一個是“神”,一個是“情”,把文章結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挖掘文字,至于這樣的設計可能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但是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總之,從今天的這節課我看到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充實起來,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動起來,我要盡快解決不足之處。
姥姥的剪紙教案篇二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驗之談,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么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么,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復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姥姥的剪紙教案篇三
本篇課文后的練習題中,第三題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這四個詞語;第四題要求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說說對“熟能生巧,總剪,收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理解。《課標》“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要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向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所以,教學本篇課文,必須舍得花時間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上下功夫。理解重點詞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體會其內涵。
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調皮蛋“、”刁難“、”挑剔“、”耍賴“等,其實是表現了姥姥的.”溫順“、”敦厚“,襯托了她的心靈手巧、技藝精湛。
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重點詞句,學生才能夠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紙教案篇四
“剪紙”一詞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變化和流露的載體。抓住這條主線,披文入情,就能走進姥姥與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學文前,我將幾張剪紙工藝品展示給學生們看,漂亮的剪紙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了解姥姥的剪紙的段落里,我通過讓學生尋找并反復朗讀描述姥姥剪紙的語句,體會姥姥剪紙的高超技藝,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無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雞能打鳴”、“無可挑剔”等語句,堅持以讀為主,恰當安排好“讀、講、練”,增加學生的積累,逐步將文中的好詞句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我還讓學生仔細觀察剪紙的細微處,深感剪紙之難,由此聯想到姥姥的`手藝之精巧。
我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姥姥與“我”的對話,使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紙的意思,不解地發問,到看得懂剪紙的意思,熱情地交談,以至到后來纏著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紙把“我”與姥姥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其中,作者對幼時自己的描寫:“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等含有明顯的貶義成分,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走進文本去體會,從而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調皮是用來反襯出姥姥的寬容和慈愛,學生也能夠進行動情地朗讀來感受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
為了加深學生對姥姥與“我”情感的理解,我還讓學生回憶自己身邊的老人對自己的關懷照顧,激起孩子們感情上的共鳴。透過課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學生展開的回憶,從而我們深切感受到作者對姥姥勤勞的贊美和對姥姥的依戀。由此,孩子們讀起來更入情入境了。
讓我心存遺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是教學的難點,它不僅是姥姥在講述自己剪紙的經歷,還是在教自己的孫兒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覺這句話在我們的兩三句討論中就滑過了,理解得不夠深入。
姥姥的剪紙教案篇五
《姥姥的剪紙》為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致,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還是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么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當我讀著作者后來寫的對姥姥臨終前的回憶時,教室里一片安靜,有的學生感動得甚至要流淚了。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并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同學們,課文學到這兒,我們不禁被這份濃濃的愛所打動,被感動了。之所以還歷歷在目,是因為作者獨巨匠心地用剪紙把這份情串聯起來了。
剪紙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更體現了姥姥對作者的疼愛牽掛,寄托了作者對姥姥的思念和依戀,它如同橋梁溝通了姥姥與作者之間的感情,宛如紐帶,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讓我們永遠地記住這份濃濃親情的見證——姥姥的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