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一
特殊時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課形式,當然就要求老師要有不同于常規教學的教學方式,這樣才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本周學習內容是有圖形的認識(二)的知識,雖然直播課堂的老師們課講的非常棒,但是針對學習的內容如果只是多讓學生看一下視頻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課前和課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以便學生更好的來理解學習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簡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認識一些常見的.平面圖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教材的編排體現了“從體到面”的設計思路。首先通過觀察一些常見幾何體上的面,以及利用幾何體上的面畫平面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然后通過圍、畫、折拼等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這些圖形的認識。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由幾何體到幾何體上的面,再到平面圖形的抽象過程,這樣的過程不僅由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對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充分感知到“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的特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新課程理念。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學生認識了平面圖形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之后,通過動手拼一拼,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及圖形之間的一些關系。
利用學生認識的規律,讓學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斷;在“比一比”中驗證;在“做一做”中體驗。通過“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發揮了手、眼、口、腦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拼圖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經過這幾周的學習,學生和家長們慢慢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每天早上老師們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學生按時上課,然后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直播課程。
聽完后,老師把自己備課的情況和網絡直播的內容做對比,需要補充的地方,及時通過釘釘直播和同學們交流,及時彌補了不足。
雖然是看直播,我照樣能做到提前備課,以便于及時調整,課后布置后精煉又有針對性的作業。對于不能及時聽課的孩子,老師們及時和家長取得練習,及時溝通,盡量做到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認識圖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二
“認識圖形”這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認識四邊形、五邊、六邊形平面圖形,并通過搭、折、剪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作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讓學生想吃,還要愛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在玩中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學習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于是我一開始設計了一個充滿童趣面有新奇的“圖形王圖”這一場景。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學生在這基礎上找出“王國”中的各種四邊形,人人參與,人人動手。在這活動中對四邊形有了再認識。這是一種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也為學習五邊形、六邊形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是在活動中探索新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的特點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首先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通過摸、數活動來發現其圖形的特征。通過剪、搭、折突出圖形的變換。使學生感知圖形之間的聯系與變換,培養空間觀念。我讓學生通過想一想回憶一下你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今天認識的圖形,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所有的操作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活力,也使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征。這一節課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較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三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形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征的認識的目的。
3、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平面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四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征。“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基于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征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么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一滾,看發現什么?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五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采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并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后讓孩子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征,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后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并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征。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但是在講到長方體與長方形、正方體與正方形的時候,學生很明顯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課堂中,還需要給讓學生觀察,找到它們的不同之處,進而進行分辨。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六
圖形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總復習“圖形與幾何”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總體把握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涉及內容點多,覆蓋知識面廣,而“圖形的認識”的復習一共需要3個課時,本節課進行的是第一課時的學習,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圖形之間的關系”即書中1、2兩個問題,圖形的認識復習課教學反思。教師要思考復習課究竟要交給學生什么?復習課要對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而又不應該是簡單的回憶知識,要交給學生知識,更要交給學生方法。
教學時課前活動讓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復習已經學過的所有圖形的特點,上課后先讓學生羅列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后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平面圖形中的三角形進行分類,把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系用具有“包含關系”的集合圖來表示。然后讓學生自己給四邊形分類,再次體會用集合圖表示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反思和整理知識的能力。最后引導學生完成對所有平面圖形知識的整理。
接下來通過學案和課件引導學生通過“面在體上”“面動成體”“立體圖形展開圖”“截面”等不同的角度研究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教學反思《圖形的認識復習課教學反思》。
就這一節課而言,學生的整體表現剛開始不是很好,可能是換了教學環境不太適應,也可能是課前沒有讓學生先復習圖形的特點,學生對圖形的知識不太熟悉,剛開始氣氛也不是很好。后面部分學生能夠以飽滿的學習熱情參與數學學習的每一項數學活動,且最后突破難點方面表現優秀,很好地完成了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基本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如:學生在展示環節的口語表達欠嚴密,欠斟酌;內容欠條理,欠系統。
反思自己整個教學過程,感覺孩子們對重難點把握還是很不錯,在高段孩子中啟用“你問我答”的形式對培養孩子們學習興趣很有效果,但是應該課前讓孩子們先復習圖形的特點,這樣孩子們才能對圖形的'特點“即問即答”,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作為提升課更合適。細節決定成敗,細節顯現素質。我覺得自己對課堂教學中的細節把握和處理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另外我的教學語言不夠親和,要給孩子們留夠思考問題的時間,孩子的作品讓孩子自己解釋給大家更好,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為前面展示匯報浪費了時間,所以本節課原定教學設計沒有完成,留下了遺憾。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七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征。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基于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本節課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布置,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對各類圖形的特征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課上又通過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使學生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圖形的了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值得學習推廣的方面是:在上課時周老師用學生喜歡的小叮當引入以談話的形式不知不覺中進入所學內容,設計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導入部分是順理成章。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八
一直任教小學高年級數學,今年根據學校安排任教一年級的數學,知識很簡單,但是怎么教給一年級的小學生,說真的很難,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階段,教學中抓住孩子的特點很重要。
這次公開課,我講的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實是在孩子已經對所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本節課讓學生抓住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征很關鍵。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是:第一、導入新課的設計,通過一個箱子,設置懸念,“猜猜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好東西”立即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中去;第二、課堂環節形式多樣,抓住重點反復強調,通過讓學生看積木、分積木、摸一摸研究積木自己總結四個物體的特征、并通過游戲環節讓學生抽物體歸類再次辨認,接著閉目回憶,然后有針對性的練習,以及最后通過猜謎語,觀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筑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很強,課堂效果整體比較好。
當然,這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很感謝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聽課的李校長和老師們,在自己對一年級教學很困惑的時刻,給自己點亮了一盞明燈,感激每位老師的知無不言,讓自己受益良多。現將各位老師的寶貴建議總結如下:首先,對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簡述的時候,專業術語應盡量避免,應換成學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課堂中在詢問學生長方體的'“特征”的時候,應換成長方體長什么樣?通俗易懂,孩子們才會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講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時候應把握好度,學生對于物體面數的認識還很抽象,不能作為重點,了解就可以。第三,課堂鼓勵性語言太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的點評,以簡單“很棒”“很好”的評語,過于膚淺。第四,在課堂環節的處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動,但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學生在抽到物體的時候,扎堆站到一塊兒,不能很好的進行物體的分類。最后,李校長給我們所有數學老師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建議就是數學教學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圖片走進課堂,讓孩子們學以致用,更能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是與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級課還是高年級的課,每一節課都是值得深入鉆研的,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學這條道路上會走的越來越好的,為自己加油吧!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九
本單元在學生上學期的學習立體圖形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對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
第一課時為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目標是使學生直觀認識幾種常見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能夠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概念。
這一課時我我先帶了一些禮品盒,讓大家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面是什么圖形,應道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面,再從物體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再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左面,文具盒的面,書面有什么感覺,體會面的手感。接著出示本課立體圖,問他們有什么好辦法能把這些積木的面畫下來,學生操作實物,師巡視指導。展示學生畫的面,并標注上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通過分一分,認識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學生進行小組進行分類活動,并說明分類理由。小組內利用尺子、繩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著三種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匯報相同點:三種圖形都有四條邊,都有四個角。不同點: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兩邊、左右兩邊相等;正方形四邊都相等。
這節課整體上的非常有條理,就是活動太多,時間沒有控制好,最后的鞏固練習都沒時間來做了。
認識圖形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篇十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設計的本節課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在教學目標上——全面、明確,可操作性強。
2、在學習內容處理上——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3、在組織教學策略上——注意情境與活動教學。
4、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體現大信息量與高效率。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我沒有從零開始,而是先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已經認識的圖形。這樣就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接著我創設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然后我又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異同,深化了對兩類圖形特征的認識,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感知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和“體”與“面”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特別是通過讓學生充分參與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初步學會了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體”與“面”關系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找出怎樣利用物體來描出平面圖形的策略,既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層次性,又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圖形特征的認識。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最后我通過練習,出示一些交通標志,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能在什么地方看得到,表示什么意思,從而有機滲透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的教育,這樣更能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其育人的價值,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達到過程性目標的評價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