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一
這節課,我圍繞小猴摘桃設計了5個復習題,旨在通過前四道題目,復習加法、減法、乘法,以及兩步計算問題,最后一道題目通過學生補充條件不同,提問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個”,為什么結果不同?強調在解題過程中條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另外補充的條件:第三天摘40個,從而引出條件中數量之間關系的重要性,補充的條件和什么有關?在上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一部分有些重復,可以提一兩個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補充條件中找加、減、乘及兩步計算問題可能會更好些。
這節課大致上我自己還算滿意,還有些細節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會進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二
算法你比較喜歡?”在試一試中,也是用三步來解決。所不同的是,例題是求兩積之和,這里是求兩積之差。但思考的策略不相同,教師在學生解答例題的基礎上,獨立列表整理條件,再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再獨立解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孩子仍然說不出思考過程來的,這時老師帶領導已經過關的學生來幫組強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這樣達到以好帶差的效果。
在想想做做的時候,先指導學生認真看圖,收集各種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據根據問題將各種條件整理成表格,并分析問題與條件之間的數量關系,再讓學生獨立解答。這樣的做法,讓學生學會跟著老師思路想問題,又能養成獨立的解題方法。
第二題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指導解答。最后啟發學生根據圖中情況再提出些問題并解。第三題雖然與例題和試一試的不同,但學生也能通過列表整理的方法,獨立地,認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題意和解決問題。
在第環節中:教師以“一臺織布機3小時織布84米,如果織8小時可以織布多少米?”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新課環節:教師在出示例題后讓學生談談感受,這里留給學生自學的空間。在這環節中,老師的一句:“你準備從哪想起。讓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做到了認真細致。在這題里,學生可以有兩種想法,一是:要求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別算出桃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據桃樹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樹的棵數;根據梨樹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樹的棵數,然后求出桃樹、梨樹一共的棵數。這里老師能讓學生獨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過程。在第二課時里,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在教案中我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這樣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質量不高。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三
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思考難度,為了突破難點,課的開始交流預習作業中長方形示意圖的畫法及面積計算,先參透畫圖意識。
這樣,可降低一些難度,從而揭示課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由于預習單中學生已初步了解增加長或寬怎樣畫,因此在學習例1時,學生馬上想到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上,我也放手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畫圖,并通過交流,完善畫圖方法,再通過分析題意,明確了解答方法。
畫圖策略的優性,對學生來說體會不是太深,再通過試一試,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并體會:當信息比較多的'時候,通過畫圖,使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從圖上能看出有什么不變,數量關系更清晰,明白,能從圖上解決問題。再通過后面的想想做做,學生對畫圖這一策略的認識又有了提高。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四
師:請你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解答一下。
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并給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幾種比較典型的解題方法。
師:好,老師選了幾個學生的作業,我們來聽聽聽他們的想法。第一位同學在解題時時有困難的,所以,老師給她了幫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所以是3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所以是40個,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個所以是4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個,所以是50個。
師:很好,這種方法正確嗎?
齊答:正確
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檢驗一下對不對。
師與生一起讀: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師:是不是都多5個?求出答案后,我們應該回過來檢驗一下。
師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30+5=3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35+5=40個,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個,40+5=4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個,45+5=50個。
師:這種方法可以嗎?
齊答:可以。
齊答:第三天是40個,第五天是50個。
師出示生3的作業,請生3來介紹。
生3:我發現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兩天,也就多了兩個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個。
師:根據他的思路,我們來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幾個5?
學生回答:4個。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4x5=20,30+20=50個。
師: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確嗎?
生:正確。
出示錯例
師:這位同學對嗎?
全班同學一起來看,學生舉手發現:第五天5x5+30=55是錯誤的。
整個板塊老師收集了三種正確的方法和一種錯例來進行展示,這三種正確的解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都是學生在理解了題意和數量關系后寫出的,錯例的展示提醒了學生從條件出發的重要性。對于第三種方法展示是,老師問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幾個5?”這是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不是每道題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決,這是對于學習的提升。
從坐在邊上的同學情況看,有一個錯誤,兩個不會做,只有一個會做。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學生對于這題的解決還是有難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準備一些表格紙,裝進信封放在小組長那邊,如果誰有困難,可以到組長那邊的信封里拿提示,適當降低點難度,我想這樣全班就都會解答這些題了,從而也告訴學生所謂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有很多種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五
學生在例題1中初步體驗了替換的策略,例2要求學生提出假設,然后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由于學生已經掌握畫圖、一一列舉等解決問題的策略,提出的假設可能是多樣的,鼓勵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策略。課后,我對本課時有以下幾點感觸:
第二,學生已有在眾多策略中選擇最優化策略的意識萌芽,但還需老師引導學生關注策略的實效性。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眾多策略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用一種策略解決問題之后,就不愿再嘗試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學習較認真的學生能進行多種方法的嘗試。部分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各種策略有不同的特點,各有其優點或局限性。當時我根據這一部分學生的熱情,幫助引導學生了解各種策略的特點以及在不同情況下應用的情形。如在學生用圖畫枚舉之后,我相機提出如果船數不是10條,而是20、30、40條甚至更多,還采用圖畫枚舉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們還會選擇圖畫枚舉的方法嗎?當學生認識到圖畫枚舉方法的局限性時,在討論之后一致得出結論:當數據較大時,采用圖畫枚舉法效率較低,最好還是選擇列表法。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到概括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決問題時,我提出:按常規船的配臵方法有11種,從0條大船(或小船)到10條大船(或小船),你們認為是從0條大船(或小船)開始,按順序列舉還是教材假設大小船各5條,哪種方法更快捷?為什么?學生懂得在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可以選擇最有實效的策略,最優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確保正確率。教材上往往主張解題方法的多樣性,主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我個人認為在尊重上述主張的同時,可適當引導學生注重策略的最優化和實效性,與上述主張并不相悖。
第三,學生的有序思考的習慣已經初步形成,但適當提醒還是有必要的。在學生掌握一一列舉法,圖畫枚舉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認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應用。但采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時,由于絕大多數假設都不是問題的答案,學生在假設之后,要進行一定的調整,進行相應的替換,在學生進行調整和替換的.過程中,由于教材所選用的數據都偏小,部分學生用口算或憑直覺認為是某某數,就直接用某某數試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出現重復或反向調整。有些同學僥幸一步就假設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數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終答案,可能會忽視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認為有必要提醒一下學生:有序思考不僅是檢驗假設的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素養。
本課時教材選材生活化,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解題的方法靈活多樣,例題和習題都有多種方法。但我認為六年級是小學向中學的重要過渡階段,到六年級階段,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之后,我總覺得教材上畫圖假設、列表假設比較直觀,利于學生的思考,但學生的思維培養不能總停留在形象層面上。我有這樣的感覺:本單元選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練一練”或習題中選用一道習題數字較大,讓學生感知認識到用計算的方法能更快更準確地檢驗假設,使之體會到抽象思維的優越性,為進入初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六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一節課下來,感受頗多,現反思總結如下。
一、預設要精心。
是……用符號列舉等。設計這樣的環節是想告訴學生列舉的方式并不重要,關鍵要一一列舉。可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列舉時,恰恰沒有出現預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設計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極少。等了一會,轉了一圈也沒發現不同的列舉方式。無奈!只好改變預案,帶著學生完成列表列舉便草草收場。其實,備課時曾經在腦子里閃過“如果學生不出現多樣的列舉方式,怎么辦”的疑慮,可總自信的認為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預設的不夠精心,導致了教學出現意外后,沒有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教學期望無法達成。試想,如果能未雨綢繆,當學生都在苦苦設計表格時,順勢引導:表格容易設計嗎?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別的列舉方式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擺脫表格的影響。之后,指出列舉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舉留作自學,集體完成……我想就不會出現教學時的窘境。
二、備“學生”要落到實處。
教學中,處理在表格中畫“”表示訂閱方法這一環節時,覺得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應該容易,便放手讓學生嘗試。結果,多數學生不知所措,幾乎沒有學生能不遺漏、不重復地完成。其實,在集體備課時,盛校長就曾專門分析了這張表格:指出它是個復式表格,學生很難看懂,要注意變通。可我卻想當然!如果能實際地調查一下,課堂上也許就不會出現盲目的嘗試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書、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較緊張,學生在發言時稍微有點偏離我心中的答案時,便急忙打斷,包辦代替。比如:在回答長與寬的和是為什么是9?學生李說:因為周長是18,減去…….聽到用“減”我馬上打斷了他的話,又請了另外一位學生。下課和他聊天時,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長是18米,包含兩組對邊,減一次,再減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長與寬的和是9米……一個正確的想法就這樣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當時再給些時間,或許這樣的遺憾就不會發生。相信回答問題的學生,更要相信其他傾聽的學生。課堂中出現錯誤時,我就像一個權威的裁判,忙著判斷是非。設想一下,如果通過學生的評價或學生之間的辯論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做到善于挑動“群眾斗群眾”還需平時多磨煉呀!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篇七
曾經聽過專家這樣解釋策略:“策略”指計策和謀略,是人們面對具體問題做出的基本判斷。還有一位教材主編這樣解讀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從外部輸入,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傳授給孩子,而“策略”是一種思想意識,無法傳授,需要孩子通過在具體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對策略的定位為: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孩子對數量關系的闡述可以不十分規范地表述,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和自身經驗描述出思考過程就可以,但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經過一定的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識起點很重要!因此在調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級孩子的知識起點,很欣喜地發現在他們一年級時已經學習了分與合,二三年級時能用數字組數,四年級上學期學會了“搭配的規律”。
原來,孩子們幾乎每個學期都在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著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且在不斷的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孩子們已經體會著一一列舉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舉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但我想,到現在為止,這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解題行為。
如何讓這樣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統,便是我今天課堂上的任務了。
在導入時,我借助游戲讓孩子們感性認識“一一列舉”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著出示例1,孩子們通過擺小棒、列表、畫圖等方法很順利地解決了,而我側重讓孩子們在比較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復、不遺漏”這三個關鍵詞,我有意識板書這三個關鍵詞,強調學生要做好并注意這幾個問題。
還有一點自我感覺有所改進的地方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們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之后,我都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而且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