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大班社會活動媽媽的愛教案反思篇一
活動內容及進程
一、認識面粉
1.看一看,摸一摸。
師:看,這是什么?什么顏色?摸起來什么感覺?
小結:面粉是白色的,摸起來滑滑的、細細的、輕輕的粉狀物體。
2.面粉哪里來?
師:面粉是什么東西做成的?
小結:我們一般說的面粉都是指小麥粉,如果有特別指出,如玉米粉,是用玉米磨成的;再如糯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
3.認識小麥。
出示小麥圖片,老師介紹麥穗有像針一樣的麥芒,麥穗上的`麥粒整齊的排列著,小麥未成熟時呈綠色,初夏成熟時呈金黃色。
二、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面粉
1.談論:哪些食物是用面粉做的?
2.老師出示圖片,豐富幼兒生活經驗。
三、面粉如何變食物
1.提問:面粉如何變成這些可以吃的食物呢?
2.和面團,教師示范如何和面團。
3.幼兒動手操作,試一試把面粉變成面團,進一步感受面粉的粘性。
四、為什么要吃面食
常吃面食有三大好處:
1.面中含有抗癌物質。
2.面食能夠養心氣。
3.健脾養胃。
五、哪些面食不能多吃
油條、麻花等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活動反思與意見
面粉對于孩子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在生活中常常吃到面食,但是對于面粉本身來說很多孩子還是不認識。在導入環節,大部分的孩子對于出示的面粉不是很確定。在揉面團的環節中,孩子非常感興趣,由于老師之前控制好水量,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成功將面粉揉成團。在區別健康的面食時,很多孩子都知道不能多食油炸食品。
本活動旨在認識面粉以及它與人們的關系,了解面粉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在動手中學習和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養愛吃面食的習慣及進食禮儀,初步學習辨別健康的面食食品,產生對周圍生活的關心以及對自身健康的重視。
大班社會活動媽媽的愛教案反思篇二
活動目標:
1.觀察圖片,猜測、理解詩歌內容。
2.能結合生活經驗,嘗試用詩歌的語言進行創編。
3.感受媽媽的愛,并能大膽地表達出來。
活動準備:
小圖標、ppt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理解詩歌
1.看第一組圖片,幼兒猜測圖片內容
t:有一個小朋友他很愛很愛自己的媽媽,他給媽媽編了一首好聽的詩,就藏在這些小圖片里。
a.幼兒自由講述
b.說一說:為什么媽媽扇著小扇子卻流汗了?
c.教師用詩歌的語言講述。
d.幼兒講述詩歌內容。
e.游戲:藏圖標
2.出示第二、第三組圖片,幼兒排序、講述。
說一說,為什么媽媽的衣服淋濕了?媽媽怎么會生???
3.小結:我們都是媽媽的小寶貝,媽媽很愛很愛我們,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是遮雨的傘、是暖和的被子。
4.完整講述三段。
三、創編詩歌
1.出示ppt,幼兒看圖自由講述,創編媽媽的愛是什么?
2.將幼兒創編的內容及時畫在小圖標上。
3.完整地朗誦詩歌。
四、活動拓展
t:媽媽為你們做了這么多事,真的很愛你們。你們最愛誰呀?
t:媽媽說,祖國是我們所有人的媽媽,我最愛祖國。
t:祖國媽媽有許多令我們驕傲的地方,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班社會活動媽媽的愛教案反思篇三
翻開這套《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叢書》中的一篇篇教案,讀者鐘志農老師精心設計的積極心理導向的心育活動主題構架,心里涌起許多感動。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心理素質的教育,而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智力則是人們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對于成長中的中小學生,尤其要注意通過能順應學生成長“關鍵期”的心理訓練,促進學生人格與智力兩方面的積極發展,降低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適應不良甚至是的可能。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首先不是要解決“有沒有心理疾病”的問題,而是要關注學生“發展是否正常”的問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開展系統的教育和輔導活動,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而這本書針對小學1—3年級、小學4—6年級、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抓住了每個發展階段中學生面臨的主要發展任務,以班級心育活動課為載體,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和訓練。對于我們班主任的心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其實在班級管理中,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走情感路線,摸清孩子的心理,想徹底的去改變他,就得從從“心”入手,那怎么進行心育活動?怎樣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梳理好,傳達給我們的孩子呢,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由于新教師,可以說管理經驗上就是零起步,可能自己有自己的創意想法,但是卻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也沒有引路人,通過這本書,我終于對自己的想法該怎樣實施有了一點點眉目。都說班主任和心理教師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那在我們這樣沒有心理教師的時候,班主任更是主心骨了。所以作為新官上任,我真的想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以及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雖然我是在小學中高年級任教,而本書是針對小學1—3年級卷的,但我認為其中還是有許多的共通之處。例如:愛校、親師、遵紀、守規、傾聽、自理,這些本應該在低年級就養成的習慣,很多中高年級的同學并不能做好。所以針對這種現狀,開展例如我能“喜歡學?!?、我能“親近教師”、我能“上課守紀律”、我能“排隊守規則”、我能“傾聽不插嘴”、我能“整理小書包”等等的主題心育活動還是很有必要的。只要稍作修改,我覺得這些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心理素質,重新提高對學校、老師、同學的認識,從而把壞習慣改過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作為學生的班主任,同時也是學生的心理老師,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我也會好好利用書中的資源,讓自己快速地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大班社會活動媽媽的愛教案反思篇四
設計意圖:我國當前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家長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但是有些家長對子女的生活關心、照顧過多,教育不夠,造成部分孩子只知受他人之愛,而不知付出,認為父母的關心、照顧是應當的,不懂得回報、感恩父母。因此,加強孝敬父母的教育尤為必要。
本活動主要讓孩子了解父母養育自己很辛苦,從中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從而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愛,促使他們產生孝敬父母的行動,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故事,講述的是爸爸媽媽給貝兒過生日那天,貝兒看著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回憶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養育自己的辛苦,對于過生日就有了一種新的理解,于是就把蛋糕讓給爸爸媽媽先吃的這個故事。這是活動的重點部分,感情的升華是難點。這個故事所透視的內涵是因為給孩子過生日是當前家庭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家長往往是忘記或舍棄自己的生日,而給孩子的是隆重的生日,通過這樣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比較親切切容易接受。
活動目標:
1、知道父母養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親切關懷、照顧下長大的。
2.體會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產生愛爸爸**的情感,愿意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活動準備:
課件:《我愛爸爸媽媽》;故事磁帶:《看誰做得好》
活動過程:
一、引題
師:好,剛才所有的小朋友都說到了爸爸媽媽,現在就請你們來說一說自己的爸爸媽媽對你們都做過哪些事情?你認為哪些是愛你們的,哪些是不愛你們的。
二、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
1、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幫助記錄。
2、討論孩子說的哪些體現出爸爸媽媽是愛我們的?哪些是不愛我們的?
大班社會活動媽媽的愛教案反思篇五
活動目標:
1、分享爸媽對自己的細心照顧,并嘗試關注爸媽的需要。
2、愿意學習用語言、力所能及的行動表達自己對爸媽的感激和關愛。
3、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積極參與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準備:
自編故事:《眼里的寶貝》、磚塊若干、小卡片等。
活動過程:
一、起――創設情景,引發活動
講述故事第一段。
主要提問:鳥媽媽眼里的寶貝是誰?
二、承――鼓勵分享,感受親情
1、回顧、分享爸媽對自己的關愛,感受被愛的快樂。
主要提問:你是誰眼里的寶貝?他是怎么寶貝你的?
2、講述故事第二段
主要提問:鳥媽媽為什么會累得病倒了?
三、轉――認知沖突,引發領悟
1、爸媽有生病、有累的時候嗎?
2、你是怎么知道爸媽累了或者病了?爸媽的一天到底有多累?
3、小實驗:搬磚塊。(體驗爸媽的辛苦)
四、合――整合經驗,促成成功
1、教師舉例:我感受到的寶寶的愛。
2、解析信中的秘密(對爸媽愛的表達方法)
3、幼兒分享愛爸媽的方法
尾聲:延伸教育,關注未來
對每個愛我們的人及時、時時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愛。
一起道一聲:爸爸媽媽辛苦了。
活動反思:
這是一個大班社會活動,從這個活動中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升華的是孩子愛的情感,要讓孩子知道愛父母,怎樣愛父母。由于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很多孩子都表現出了自私,只知道索取卻不知道回報,所以對孩子的關愛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孩子首先愛的是自己,然后再是親人,再是身邊的人,再往后就是對祖國的愛,在大班進行愛身邊親人的教育是非常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也是極為需要的。
1、這個活動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也都在與自己的父母相處,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一點一滴,這些都為這個活動奠定了情感基礎,也使孩子在活動中有話可說,但是很多孩子只是能感受,卻不知道自己該用什么方式去表達對父母的愛,這個活動以此為切入點,不僅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更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應該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及做哪些事。
2、分享爸媽對自己的細心照顧,并嘗試關注爸媽的'需要。愿意學習用語言、力所能及的行動表達自己對爸媽的感激和關愛。兩個目標進行活動。
3、活動中教師態度溫和,聲音輕柔,非常得有親和力,這就使整個活動氛圍輕松,孩子在活動中沒有一絲緊張感,孩子都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為活動創編了手的情境表演,雖然很簡單,卻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詮釋故事的情節,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在活動中準備了磚塊、愛心卡和音樂,這些材料是隨手可得的,但卻都體現了教師的用心:所選取的音樂緊扣活動主題,又能給活動營造出一種輕松的氛圍;磚塊是讓孩子來體驗付出和分擔的,更能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以及自己該為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愛心卡是鼓勵孩子讓旁邊聽課的老師畫的,增進了全場的融洽,而且最后匯集愛心卡,讓孩子集中交流,互相分享彼此的經驗。
活動建議:
今天這個活動是讓孩子表達對父母的愛,我覺得以后可以生成一個有關愛的主題教育,從對自己的愛,到對父母的愛,再讓孩子學習對社會上其他人的愛,比如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殘疾人、各行各業辛苦工作的人,還可以讓孩子知道要愛各種小動物、愛大自然、愛祖國等等,相信在這樣一系列的愛的主題教育之后,孩子的心胸會更寬廣,愛的涓涓細流會連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