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一
《丑小鴨》是安徒生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丑小鴨身世曲折,一出生就因樣貌與眾不同,被公認為樣子十分丑陋。但他善良、向往美好;經歷了多重艱難困苦之后,終于發現,自己其實并不丑,因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鴨子,而是一只美麗的白天鵝。這篇童話的主要寓意就是:在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只有勇敢堅強地面對艱難困苦,才有機會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勉勵人們明白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另外,《丑小鴨》里還滲透著愛的教育,例如告誡我們不能欺辱弱小、不能饑笑有缺陷的人、要熱心救助有困難的人等等。
課文《丑小鴨》是世界聞名的一篇童話,可能很多孩子在還沒上幼兒園時,就已看過或者聽過這個故事。故事本身就十分感人,童話又是低年段孩子最喜歡閱讀的文種之一,因此孩子們都會很樂意、很有興致地學習這篇課文。
另外,小學低年級學生對直觀形象的圖畫、動畫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活潑好動,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現欲強。因此,用帶有動畫效果及故事表演形式的設計進行課堂教育,能引發孩子們豐富的聯想與感悟,孩子們更容易也更樂于主動地學習課文。
但低年段的孩子們在閱讀比較長的課本文字時,往往不夠仔細,讀起課文來往往流于形式,只能大概明白課文表面的一些相對淺顯的道理,深入領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一定的困難。 童話如何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童話,除了要教給孩子們詞句表達等語文知識以外,還要考驗我們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發揮語文科“文以載道”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是要我們通過童話教學,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
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具有極強的可讀性。《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設計中嘗試了多種教學渠道,采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和以讀代講法。
例如,在引導學生找出了描寫丑小鴨很可憐的句子“丑小鴨來到世界上,除了鴨媽媽,誰都欺負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后,丑小鴨何時何地被咬、被啄、被討厭?我又引導孩子們創設了很多不同的情境:丑小鴨和大家一起吃飯時、一起散步時、一起游泳時……這些時刻,丑小鴨都受到了身邊動物的排擠。這種孤單、難受的心情,學生們很快就體會到了!然后,再讓學生們在這種情感體會下再讀句子,在豐富了故事感受的同時,以讀代講,又達到了感情朗讀的訓練目的。
在句子“丑小鴨來到樹林里,小鳥譏笑他,獵狗追趕他。他白天只好躲起來,到了晚上才敢出來找吃的。“小鳥是怎么譏笑他的?肯定還有其他動物也不喜歡他吧,他們還說了哪些讓丑小鴨傷心難過的話?”同學們紛紛都爭著來饑笑丑小鴨。我又說:“聽到這些話丑小鴨的心里是怎樣的難過呢?來讀一讀你此時的心情吧。”就這樣,在這種創設的情境中,我力求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丑小鴨當時的不幸、孤單與難過心情,在此感悟基礎上,再進行對比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力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朗讀感悟為主線的原則,學生采用:看、聽、說、讀、的方法學習。注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閱讀,讓孩子們在思考問題的同時,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的情感;入情品讀,讓他們有聲情并茂的朗讀,自主體會出該篇童話中所蘊藏的一些道理,純真的心靈與“丑小鴨”的美好心靈產生共鳴,從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初步體驗到到童話世界帶給我們的各種真善美的體驗。
當然,由于我個人的教學水平還極待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當初設想的一些教學步驟、教學要點,在真正落實的地方力度可能還不是很夠、不很到位。
此外,教學童話不應該只是教學一篇童話,而應該以點帶面,讓孩子們在一篇童話的學習中,引發對其他童話的閱讀興趣與學習興趣。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二
《丑小鴨》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在讀中體驗和感悟。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閱讀,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的情感。讓孩子們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如:“從什么地方讓你感受到丑小鴨的丑,讀出它的丑”、“讓我們也當一回丑小鴨吧,讀出你內心的孤單與可憐”、“把4—6小節連起來讀一讀,讀出丑小鴨的痛苦”、“丑小鴨望著自己的倒影,此時心情是又()又()。帶著這種心情再來讀。”讓他們純真的心靈與丑小鴨的美好心靈產生共鳴,使丑小鴨的情感,丑小鴨的精神就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從整堂課的表現來看,學生個別讀挺出色,但集體朗讀今后還需加強指導和練習。
其次,注重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和諧統一。在提倡感悟體驗的同時又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積累了詞語,感受語言文字的奇妙,從而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丑小鴨的感受,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在交流“你覺得離開家以后的丑小鴨過著怎么樣的生活?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能引導學生抓住“譏笑、追趕、只好、躲、才、悄悄地、凍僵、幸虧”等語言文字感受丑小鴨生活的苦難,并讀出丑小鴨的傷心、痛苦。
又如在理解“丑小鴨望著潔白美麗的天鵝,又驚奇又羨慕。”的時候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說“驚奇、羨慕”的意思,而是采用“如果標點符號能表示一個人的心情的話,那么丑小鴨此刻的心情,該用什么標點?”當聰明的學生回答“先用問號,再用感嘆號”后,讓他們用上這兩個標點符號說說丑小鴨當時心里會怎么想,我想孩子們不僅明白了“驚奇、羨慕”的意思,而且非常準確地體會了丑小鴨當時的內心情感。
第三,我覺得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成功的是在教學中能多次設計拓展延伸。在體會丑小鴨的丑時,我拓展了說話訓練:丑小鴨一鉆出蛋殼,他的哥哥姐姐們馬上圍了過來。哥哥懶鴨鴨看了丑小鴨一眼,說:“()。”“()”姐姐美鴨鴨嬌聲嬌氣地說,“瞧瞧我,嘴巴()的,身子()的,()!”設計本意是通過說話訓練,把丑小鴨和其他小鴨相比,尤其是跟美鴨鴨的美對比,突出丑小鴨的丑,其次再講美鴨鴨的說話訓練,又是對文本語言的一次學習和運用。遺憾的是,在課堂上,學生出乎意料地沒把美鴨鴨的話說好,這使我原本以為的亮點沒亮出來。又如在理解丑小鴨遭遇的不幸時,較好地給學生拓展了原文中鴨媽媽對丑小鴨的態度以及在丑小鴨凍僵前他的勇敢表現,能使學生對丑小鴨的不幸遭遇及他對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三
《丑小鴨》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丑小鴨》是根據安徒生作品改寫的一篇擬人體童話。文章以充滿情趣的語言,生動引人的情節,描寫了一只“丑小鴨”出生后,歷經種種磨難,最后發現自己是一只漂亮天鵝的非凡經歷。文中“丑小鴨”艱難曲折的經歷,以及它身處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進初一年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對于文章的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學生并不難達到。但對于課文難點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時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有一定的難度。
我在教學中有幾點做得較成功,現在總結一下: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施:
我在網上下載了丑小鴨的flash課件,學生們很感興趣。首先我在導入的時候用了一段動畫,和課文的內容差不多完全相同,一下就把學生們帶入了丑小鴨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他們為丑小鴨悲慘的遭遇表示了同情,為丑小鴨變成了美麗、高貴的白天鵝而欣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讀課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很快進入了情境。第二課時,在深入分析課文的時候,我又下載了課件這次是簡單的圖片式的課件,把丑小鴨各個階段的遭遇分解開了,學生們根據小鴨在各個階段的表現更理解課文內容了。
2、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把課文作為提高朗讀能力和品析詞句的一個范例。
教學中,我更為關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蘊含的知識目標,而是追求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發展當然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
1、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鼓勵評價:
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并且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悟自得,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我覺得這點做得還不夠,給學生讀課文的時間還太少,應多給學生時間,讓學生理解、感悟。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情感活動各異,知識經驗深淺不一,對同一問題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對同一事物的觀察就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對同一個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對于這些,教師都要恰當地給予肯定,語文學習的過程才能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個性閱讀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2、應激發想象,鼓勵創新: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加工,變成課本劇來表演。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點我做得還很不夠。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四
老師在設計《丑小鴨》這課的教學過程時,緊扣教材特點,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因學定教”、“順學而導”,強調自主閱讀、自主感悟,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大膽實踐,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課文描寫了丑小鴨出生后,歷經種種磨難,最后發現自己是一只漂亮的天鵝的非凡經歷。戴老師為了引導學生領悟丑小鴨身處逆境,卻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用心在“以讀悟語”和“以讀悟情”兩方面下工夫。如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戴老師分三步設計教學環節:第一步,自由讀,邊讀邊想:丑小鴨離開家后,它又遇到哪些事情?第二步,認真讀,你讀懂了什么?想象小鳥可能譏笑它什么?第三步,再讀句子,感受丑小鴨孤獨可憐的心情。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沒有多余的講解,短短兩句話的自然段,安排了三次讀課文的機會,讓學生在讀文中領悟丑小鴨孤獨可憐的處境。又如教學第七自然段“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這個教學環節,教師設計了“看課件讀”——直觀感受天鵝的美麗;“反復讀”——領悟丑小鴨驚喜的心情;“比賽讀”——互相評價讀得好不好等教學環節,既達到了“以讀悟語”的目的,又升華到“以讀激情”的效果。
丑小鴨的“丑”與變成白天鵝的“美”,是課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如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開頭丑小鴨那極度可憐孤單的境地以及后面變成白天鵝那驚喜的心情,是教學的關鍵之處。戴老師為此巧借課件,創設情境。一是在授課前,播放動畫片,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感知;二是在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后,教師借課件讓學生觀察丑小鴨的美,在看一看,說一說當中,體驗丑小鴨由“丑”變“美”那驚喜的心情。
同時在復習生字這個教學環節,為了化枯燥的練習為有趣的語文活動,戴老師巧妙地設計了“鴨媽媽帶著詞語寶寶來了”的課件,這樣做符合了低年級學生在游戲中學,在直觀中認知的規律,學生學得興趣十足,課堂充滿了活力。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節課,戴老師在設計時深深把握這一點,既緊扣教材,圍繞課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又不滿足于“解說教材”,而是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內心感受結合起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學第四自然段,為了讓學生體驗丑小鴨的不幸遭遇,戴老師設計了“讓學生想象小鳥怎樣譏笑丑小鴨”,對課文的環節進行了再加工,再創造。又如教學“羨慕”這個詞時,在學生知道“羨慕”的意思后,戴老師設計了“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什么情況下羨慕別人”,拓展了信息空間。在學生了解了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之后,戴老師又創造性地設計了“讓學生用不同說法,夸夸這只美麗的天鵝”。最后在學生學完全文后,戴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的教學環節。可以說整個教學設計不斷展開對相關知識、情感、價值觀的構建,從而實現了對教材的超越和重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總之,《丑小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較好地把握了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以讀為本,激情引趣,較好地詮釋了課改理念,體現了求真務實的課改精神。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五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讓學生自主質疑,然后圍繞疑點深入研讀課文,逐字逐句體會、尋找答案,最終熟讀成頌、升華感情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既體現語文課的教學特點,又切實有效地進行了思想教育,一舉兩得。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丑小鴨的種種不幸遭遇,進而感受應對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幸福的生活必須會到來,并且能汲取課文的精神力量來鞭策自我的學習。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在課伊始,理解了課題,簡要學習了生字詞后,我便出示課文中前后兩輻截然不一樣的圖片,請同學找出課文中描述這兩幅圖的句子,請學生仔細品讀: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鴨’、‘他撲撲翅膀,忽然看見鏡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個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長長的脖子,美麗極了。’這難道是自我的影子,啊,原先我不是丑小鴨,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初讀之后,學生明白這是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興奮、喜悅的心境。但深究下去,卻并不只是這么簡單。丑小鴨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表現,為什么會發出歡樂的呼喊?他究竟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呢?是什么讓丑小鴨如此興奮、喜悅呢?這些問題是打開文章思路的重要環節。于是我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話提出些什么問題。學生準確的`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于是課堂的教學因疑而起,學生的探究熱情開始激發。
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當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時,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浪,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勇敢地向問題和困難挑戰,就必須能獲得成功。這節課,就讓我們一齊來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信心?這些話既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暗中滲透了本文的精神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學生在我的鼓勵下便開始分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讀讀、劃劃、想想、議議,進取從課文中尋出問題的答案,為后一環節的交流作準備。
學生圍繞丑小鴨為什么會發出歡樂的呼喊?他懷著怎樣的心境?兩個問題,自我的發現和理解與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將不斷的深入體會丑小鴨所經歷的種種不幸,而教師就在其中起點撥作用,引導學生更深透的領會文章的內涵,進而產生對丑小鴨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與丑小鴨發生強烈的共鳴,為下一步的升華感情、明理導行埋下感情的伏筆。
可是,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遺憾,在課堂教學啟發性提問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應對學生離奇的質疑不知所措,不能做到很好地引導學生繼續思考。丑小鴨離家出走是不對的;鴨蛋鵝蛋大小差太多,鴨媽媽連自我的小孩也不認識嗎?我家的雞鴨很快就生蛋了,鵝要一整年才長大嗎?雖然在課堂上將問題引導至童話故事特點上,但這些都反應了自我備課的不充分,對自我的學生了解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多設想注意才是。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六
《丑小鴨》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范圍。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在教學《丑小鴨》這課時,我是用課前看有關丑小鴨故事的方式激趣導入新課的。故事放到一半時,我對學生說:“我們要上課了,故事只能看到這了,你還想了解丑小鴨的哪些事?”在上課前我也曾設想過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比如丑小鴨以后的命運會如何?后來大家喜歡丑小鴨了嗎?可學生提的問題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有的說“想知道丑小鴨為什么這么丑?”有的說“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白天鵝呀?”有的說“丑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還有的說“天鵝蛋為什么會跑到鴨媽媽那?”顯然,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所在,如果不理會他們的問題,依舊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的問題巧妙的融合到預定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請學生談談通過讀課文,都了解了丑小鴨的哪些事,讓學生以讀悟情。當學生說到知道丑小鴨長得很丑時,我就適時將問題推出,問:“丑小鴨為什么這么丑哇?”學生說他的樣子丑,和別的鴨子不一樣,和鴨子比,他個又大,嘴又扁,羽毛還是灰色的。難怪哥哥姐姐欺負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還有的說,他根本不是只鴨子,是只小天鵝。這時我又順勢引出課前的問題“丑小鴨顯然不是只鴨子,那天鵝蛋為什么會跑到鴨媽媽那里?”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同學說,是天鵝媽媽粗心,把蛋下在了鴨窩里;有的同學說,是鴨媽媽好心幫天鵝媽媽孵蛋;還有的同學說,是因為天鵝媽媽要到南方去過冬,來不及照顧小天鵝了。我肯定了學生的說法,告訴他們,天鵝是一種候鳥,和大雁一樣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過冬,他們都是集體一起活動的,天鵝媽媽必須和隊伍一起走,不能掉隊,也許就這樣留下了這個天鵝蛋。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以學生為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變”,“變”得有價值。
在《丑小鴨》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個擴展的環節。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用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回味全文:“丑小鴨來到世界上,除了鴨媽媽誰都欺負他。他離家出走想尋找屬于自己的世界,沒想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冷酷,他只好一個人悄悄的過日子。困境讓他變得越來越堅強,終于,他熬過來了,在丁香開花的季節,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這時我請學生推薦一名同學,配上《秋日的私語》的鋼琴曲,朗讀全文。然后,我提問學生:“你們現在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吧!你想說給誰聽?丑小鴨?鴨媽媽?他的哥哥姐姐?養鴨的小姑娘?小鳥?獵狗?還是農夫?”可當配樂朗誦時,教學時間已經到了。我想,學生已經在聽配樂朗誦時,進入了課文的情景,如果在這一時刻就用優美的語言結束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也許會更好。所以,我臨時改變了原來的設計,用這樣一段話結尾:“丑小鴨經歷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難,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我想他的爸爸媽媽也一定會從南方飛回來與他團聚。幸福的新生活才剛剛開始,讓我們為他祝福吧!”結束語突出了人文關懷,為丑小鴨的經歷設計了一個幸福的結局,又回答了學生課前的問題“丑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意境回味無窮,深深觸動了孩子小小的心靈,受到了美的教育,使他們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望。這個“變”,一舉數得,“變”得妙!
我想,應用教學機智,靈活的應對教學中的“變”,更有利于學生主動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學中求“變”,教中求“變”,將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七
《丑小鴨》一文被安排在“成長的經歷”這個主題單元。目的就是想透過此文告訴學生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挫折的道理。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是童話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從小就喜歡讀他的作品。在沒講這篇童話故事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三遍,然后在小組上匯報自己的所得。最后我請學生匯報:有的說我讀后悲哀地哭了;有的說丑小鴨太可憐了,還有的說我被丑小鴨的故事感動了。緊之后,我追問道:“你為什么會哭?你為什么覺得她可憐?你為什么感動?”沒想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竟比平時豐富了許多。我想把這份感動繼續延續,并以此為切入點引起我班孩子的共鳴。授完此課,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課有以下幾點值得稱道。
由于我校每個教室都有多媒體設備,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童話故事里就很方便,我利用課件創設出了丑小鴨出生的地方以及她的兄弟姐妹的圖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鴨的圖片,我的設計意圖是:這么美的地方、這么美的小鴨,以此襯托出丑小鴨的“丑”。丑小鴨的丑很快映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為學習下文埋下了伏筆。
我先讓學生品讀描述丑小鴨外形的句子,讓學生體會丑小鴨究竟有多丑,引導學生梳理作者是怎樣描述丑小鴨的外形的?之后,讓學生對照課件中的丑小鴨,再找到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相關語句,透過圖文對照,學生對寫作的順序就很明了。最后將丑小鴨的圖片和天鵝的圖片放在一齊,我問學生:“丑小鴨之后就變成了這樣美麗的天鵝,難以置信吧?”學生們都說是的。我又說道:“是呀!就連她自己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么書中的哪些語句寫出了丑小鴨的吃驚呢?”讓學生們找到了相關句子,反復品讀,品味出丑小鴨的心理活動。再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詞語描述丑小鴨長大的樣貌,學生就覺得比較容易了。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出來,《丑小鴨》一課也不例外。文中“孤單”、“譏笑”、“驚奇”、“羨慕”“大吃一驚”等詞對文章中心的表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理解這些詞語,有助于學生體會課文深層次的含義。教學時,我屏棄繁瑣的分析,以詞語理解為突破口,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地讀和悟,在讀中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并把自己的領悟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當我們和丑小鴨正沉醉在她變成天鵝后的喜悅中,當我們發出”啊,多美的天鵝!”這樣嘖嘖的贊嘆聲時,有誰會想到她以前受過的苦難,她以前受到的屈辱,是那樣的令人心碎。讓我們再回到故事中,看看她都受到了哪些苦難和屈辱。”當我引出這樣的話語之后,孩子們一下子就進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閱讀起來。丑小鴨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我基本上是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與悟有機地緊密結合。學生們被故事情節感動著,被丑小鴨的命運牽動,我被學生們的朗讀感動著,這節課處處有情,處處生情。我想:這就是童話故事的魅力。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讓我們和學生一齊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好習慣吧!
音樂母鴨帶小鴨反思篇八
今天,順利完成了七年級下冊《丑小鴨》的教學任務,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堂課自我感覺應該是成功的。提前兩天備課,并參看別的老師的教學設計。這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應為“對丑小鴨經歷的感想和認識”。前面的字詞目標及內容感知目標如平時一樣,但,到了重點目標“丑小鴨的經歷對自己的啟示”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僅回答踴躍,而且見解獨到。像黨成釗同學分析道:我們應該學習丑小鴨能以平靜心態對待歧視、打擊,朝著既定目標奮斗不止、樂觀向上的精神;趙坤同學分析道:對自己前進道路上遇到的諷刺挖苦和制造麻煩的`小人,我們不需要仇視他們,還可以去感激他們,因為,正是他們的歧視,才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懂事……學生們的這些純真而又坦誠的思想,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這樣的效果,比老師把自己的觀點讀出來讓學生接受強十倍。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明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學生并給予學生機會。只有這樣,不僅能讓老師省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敢于思考敢于上進的能力。
把閱讀、分析的權力交給學生,就是我上這節課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