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竹枝詞詩詞教學反思篇一
今天在兩個班級都上了柳永的《蝶戀花》,留下了許多的遺憾,值得好好反思。
這兩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基礎差異較大。首先在基礎較好的班級上,因為學生的基礎好,所以在講解詩詞具體內容之前,給出許多時間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自己通過想象感受這首詞的意境,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自己對于這首詞的理解。這個過程相對比較漫長,課堂上花了不少的時間讓學生一個接一個朗讀,一個接一個的給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指導。隨著朗讀教學的不斷進行,學生讀得也越來越好。但是,終究覺得“隔”了這么一層。在進行了比較充分的朗讀感受后,再進行講解,雖然學生在比較清晰的理解了大意之后,能夠做到更好的朗讀表現這首詞。但是,學生沒有完全沉浸其中,加之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也就只能草草收藏。
下午在基礎相對薄弱的班級上課,針對學生語文基本功不夠扎實,語感較差,情感體會能力也不夠的情況,吸取上午的課的經驗教訓,在課堂上進行初讀之后,就對詩歌的內容大意進行了疏通,然后請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力求讀出宋詞的音韻美。但是新的問題產生了,雖然把對內容的理解提前進行,把大量的課堂時間放在對詩詞的朗讀感受上。但是,由于班級學生的主體是“開竅”比較晚的男生,反復朗讀始終不見改進,語音語調依然是干巴巴的,可謂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花費了不少的'時間但學生的變化不大。于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果斷改變教學策略,從學生自己的朗讀感受到老師的帶讀,帶著他們朗讀了一邊效果依然不好,于是老師讀一句,讓同學們模仿著跟一句,手把手教,一句一句學。在這樣的教法下,終于學生的朗讀“入耳”多了。但我心里也知道,這樣內容的詞,對于這些“不知愁滋味”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的朗讀只是讀了一個語調停頓的樣子像,恐怕只是一個空的軀殼,里面有多少情感的體會,實在是令人堪憂的。
總結一下經驗教訓:要想學生讀好,朗讀是一定要老師教的,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找感覺演繹,對與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并不可行的。尤其是對于語感差的學生,恐怕必要的時候還必須像小學老師那樣手把手教,一句一句教,他們才能學出一點樣子來。而對于詩詞內容的感悟,涉及的是學生整個心智、情感的成熟程度,教師做的,有時只能是靜觀其變。
竹枝詞詩詞教學反思篇二
二、解題。
提問:我們從題目中可以了解到有關本詩的哪些情況?
明確:季節——春,時間——夜,表現的對象——雨,詩人的心情——喜。
提示:詩歌就是扣住這幾點來寫的,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注意。
三、朗讀。
四、理解內容。
1、一、二兩句寫什么內容?其中有沒有詩人的感情?句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一、二句是贊美春雨來得及時,開篇就扣住了題目。一個“好”字,既是對春雨的贊譽,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個“知”字說明運用了擬人手法。)
2、三、四兩句是正面寫雨,寫出了春雨怎樣的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寫出了春雨輕、細的特點,這從“潛”、“潤”、“細無聲”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3、我們學過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寫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樣寫的?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同樣也是寫出了春雨細、輕的特點,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4、五、六兩句寫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關系?兩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這兩句寫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漁火卻閃著點點光亮。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春雨,但詩人描繪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圖,顯得春意盎然,從側面表現了春雨的可愛。
這兩句在結構上互相對應:“野徑”對“江船”,都是偏正短語;“云俱黑”對“火獨明”,都是主謂短語。兩個句子的調性完全相同。因此,對仗非常精工。)
5、最后兩句寫的是實景還是想象之景?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這兩句寫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據題目來看,應該是想象之景。)
6、詩題為“春夜喜雨”,詩人為什么要寫第二天的情景呢?
(這是因為詩人一生飽經戰患流離之苦,當時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對綿綿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繪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開想象,寫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開的美好春景。)
7、小結:讀完全詩,我們不難領會,詩中盡管沒有出現一個“喜”字,可是字里行間無處不洋溢著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這首詩成了吟詠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不僅用字精工,體物入微,還蘊涵著耐人尋味的哲理(現在常被用來形容對人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可分為四聯,每兩句為一聯。押韻的字是“生”、“聲”、“明”、“城”。古代韻母ing和eng相通,現代各地方言還保留著這種讀法。
六、齊讀,背誦。
竹枝詞詩詞教學反思篇三
中華詩詞的歷史傳承,已有三千多年,可謂源遠流長。經過時間的沉淀,可以說它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的骨髓,幾乎成為中國人的遺傳基因。所以,熱愛此道者至今不乏其人。老年大學根據廣大愛好者的要求,開設了傳統詩詞課。目的很明確,以學員學會寫詩填詞為基本原則。根據此原則制訂教學計劃,并落實到每個學期;確定教學重點,并落實到每一節課。
學習對象多是社區范圍內離退休的老同志,知識結構參差不齊,生活閱歷不盡相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上述情況,如何搞好老年大學的詩詞教學,本文試結合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結合學員特點進行教學
參加學習的學員相對來說年齡都比較大,記憶力較差,學詩存在很大困難;由于數十年來詩學教育的缺失,許多學員對傳統詩詞,尤其是格律詩詞,只是一種情結,一種愛好,不僅寫不出詩來,而且連欣賞別人的詩也不在行。面對一首詩,只知道差卻不知道差在哪里;只知道好卻不知道好在何處。所以在每一節詩詞課中,教師都結合格律詩的詩學知識、史學知識和理論知識,不厭其煩的講授,使學員從中享受到學詩、賞詩和寫詩的快樂。這樣做收到了一舉三得的效果,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而且擴大了學員的知識面,同時提升了學員學習積極性。針對“只要學好平仄就能寫詩”的認識,我們明確地告訴學員這是錯誤的:不合平仄的詩不一定不是詩,合乎平仄的詩不一定是好詩。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來了。學員們反映生活現實的激情有了,可就是寫不出詩來。對此,我們一方面鼓勵學員大膽實踐,精心創作;另一方面告訴學員,要找到切入點。比如見到好水好山,心里非常的激動,可就是不知道從何入手。你能說此時詩人“無情”嗎?不是,此時寫不出詩的原因,是詩的題材還處于概念化時期、詩人還處在朦朧階段,沒有找準切入“點”。所謂找準切入點,就是選好抒發內心情感的角度,然后盡情的“宣泄”,把概念化的詩歌材料,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
結合詩歌特點進行教學
一切純文學藝術作品,在反映社會生活時都必須進行藝術的概括和提煉,還原藝術的真實。而中華傳統詩詞,特別是格律詩詞,在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嚴。這是因為格律詩詞的特點是約字、束句、準篇,尤其強調的是平仄協調、音韻諧和、內涵豐厚,絕不允許詩人信馬由韁地進行創作。這就是“帶著鐐銬跳舞”的由來。如何使我們的學員既“帶著鐐銬”又能“跳”出高水平的“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呢?于是我們就從什么是約字?什么是束句?什么是準篇?什么是平仄協調?什么是音韻諧和?什么是內涵豐厚等反復地講解,讓學員在長期的訓練中,逐步地掌握格律詩詞的這些特點。
結合詩歌賞析進行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把重點放在詩詞賞析上,使學員從中獲取詩的精神,把握審美情趣。
第一,堅持賞析唐詩宋詞。因為唐詩宋詞,在中國詩歌史上,是兩座并峙的高峰。目的就是讓學員通過賞析,達到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古代詩人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技巧。
第二,如何賞析唐宋詩詞?主要把握三點:首先通讀幾遍,目的是大致吃透總體精神;其次逐聯、逐句、逐字理解詩人是通過什么方法表現總體精神的;再次講透詩人是如何起興、如何承接、如何翻轉和如何關合的。當然,有的詩人根據自己的情緒,不一定按照起承轉合的步驟創作,所以又要靈活講解傳授。
中華傳統詩詞,不僅具備聲韻美、音樂美,還具備繪畫美和含蓄美……這些,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詩歌,都無法企及的。教師在賞析中,結合漢字聲音抑揚頓挫的特點,著重講授聲韻美;結合詩詞能吟能唱的特點,講授音樂美;結合詩詞描摹形象的特點,著重講授繪畫美;結合詩詞內涵深厚的特點,著重講授含蓄美。寫詩填詞不僅要有豐富的感情,而且還要將感情融入生活的圖畫中去,然后用生動的語言文字,將自己的心靈感受表現出來。使描寫的對象具有生命的活力,感染讀者;使讀者從中得到美的享受。經過反復訓練,學員在賞析中獲取了唐宋詩詞的審美趣味。
只有不斷地引導學員對唐宋詩詞進行深入的品讀欣賞,才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共鳴,感受他們的情懷,激發自己的創作熱情。
結合詩歌理論進行教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員難免要提出一些問題,有時還涉及到一些詩歌理論知識。例如有的學員提出什么是“物象”,什么是“意象”?為了給學員滿意的回答。教師簡單的概括為:“所謂‘物象’,就是客觀存在的‘物’,但是,‘物’經過詩人想象力的'醞釀和加工,注入了詩人的‘情’,從而轉化為情感的載體,稱之為‘意象’。”然后舉例說:“菊”、“竹”、“梅”、“松”等,本來就是普通的“物”,但是,在詩人眼里,這些“物”與“人”的某些品格相類似,于是詩人以詩贊之不輟;又如“孤舟”,詩人卻把它當作漂泊無依的代名詞;“夕陽”、“晚霞”在詩人筆下則變成了時光流逝的喟嘆;“楊柳”、“秋雁”、“明月”等則又和思鄉、戀情、離別、懷人等聯系起來。
結合詩歌創作方法進行教學
在賞析過程中,不厭其煩地帶領學員從所學的詩詞中,找出關鍵的字、詞、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詩眼”,并說清“詩眼”是一首詩的精神、氣韻所在。例如在講到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時,老師問學員:“詩中什么字下得最生動?哪一句最傳神?”大家都說“生”字最生動,“霜葉紅于二月花”最傳神。教師在肯定了學員回答的同時,指出“停”字下得更好,因為詩題是“山行”,第三句卻下一個“停”字,于是,審美意象在強烈的矛盾、反差和對比中產生了。目的是讓學員通過點化,學會創作詩詞時重視對語言文字的錘煉。又如,每賞析一首詩后,都要對全詩進行概括性的點評,目的是讓學員弄懂詩的虛實映襯、情境兩諧、開合呼應等創作方法。
結合詩人生平和詩作背景進行教學
理解古人詩詞的方法,一要大致了解詩人的生平,二要大概掌握作品的背景,三要吃透詩義,領悟其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孟子曾經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意思是了解詩人的生平與寫作的背景,與詩人溝通,才能把握作品的內容。由于年齡和過去所從事職業的關系,大多數學員對中國文學史方面的知識較為欠缺。也正因為這一“欠缺”,所以對這一塊頗感興趣。因此,每講一首詩,都會首先簡單介紹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幫助學員進一步領會復雜的社會現實導致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從而加深了對詩詞內容的理解,懂得了詩歌的形成是詩人情感宣泄的結果。
結合詩歌基礎知識進行教學
詩詞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讓學員創作出自己的詩詞作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員必須熟練掌握格律詩詞的格律。因此,我們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直接告訴學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此鼓勵、引導學員積極大膽地進行詩詞創作實踐;二是把做詩填詞的基礎知識向學員反復講解,傳授到位。根據學員迫切希望自己能創作出較好的詩詞作品的良好心愿,因勢利導,把詩詞的賞析與格律詩詞的平仄格式以及用韻的方法結合起來講授,讓學員熟練地掌握做詩填詞的基礎知識。經過長期的嚴格的教學訓練和創作實踐,絕大部分學員都已經掌握了格律詩詞的基本格律和用韻方法。
結合課堂教學互動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把賞析古人詩詞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之外,還把師生課堂互動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周利用兩節課,要求學員把自己的詩詞用毛筆謄寫清楚,掛在墻上,師生共同對本周創作的詩詞,從格律、聲韻到語言、字詞,再到意境、審美等,面對面的評頭論足,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從而有效地增加了學員的綜合審美素質,提高了學員的整體創作水平,同時還給學員營造了互相學習的良好機會!
經過十年的實踐和探索,我校的詩詞教學已初見成效。
20xx年開設中華傳統詩詞課以來,有60余人先后加入了中華詩詞和省、市詩詞學會和其它詩詞組織;有的學員成為頗有名氣的詩人;有的學員還擔任了詩詞組織中的主要負責人,幾年來,在國內各級詩詞報和詩詞期刊上發表了上千首詩詞作品。
竹枝詞詩詞教學反思篇四
1.我國古典詩歌自唐代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彌為古體詩。
近體詩并非近代詩,它是相對占體詩而言的,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通常有八句,絕句有四句,它們都有平仄的要求。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但律詩的頷聯、頸聯必須時仗。律詩根據每句字數又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
王維的《漢江臨眺》就是五言律詩,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屬于古體詩。
分兩片。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詞貴有意境,詞人又各具自己的風格。清代張蜒將宋詞大致歸為豪放和婉約兩大流派。本課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約詞代表作,蘇軾的《江城子》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則被稱為典型的豪放詞。
竹枝詞詩詞教學反思篇五
古詩文教學是初中教學的關鍵,同時也是中學生的學習的難點。由于考試需求,學生學習古詩文往往停留在“背誦默寫”層面,而忽視了古詩文中所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古詩文的學習失去了它的終極價值。古詩文教學需要創新,需要學生在掌握字詞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創造,這樣才能讓古詩文學習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學識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教學秉承“字詞句段篇”剝竹筍形式,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理途徑。
1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但“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滿樹的快捷,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淀,積小流才能成江河,到達一定程度時,進行“質”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因此我們沒那么多時間,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每節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語文課預備鈴一響,由課代表帶領大家反復朗讀,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開始先由教師賞析,后來逐漸轉變為學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賞讀杜甫的《春望》詩,先要弄清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亂,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離長安。這首詩就是他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詩人正是因為與家人難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縈,表達他對妻兒的強烈思念,于是發出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慨。若不跟學生講清這一背景,學生就很難明白作者的這種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書何以值萬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難》,若不弄清楚李白寫這首詩的處境,那么詩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等句子學生就無從理解。因此分析詩歌前,我先跟學生把背景資料交代清楚:天寶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雖對他禮遇有加,但不過是賞識他文學上的才華,李白“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這種處境,而他的清高又為當朝的權貴所難容,終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就意味著被迫放棄自己的理想。這不能不使有著積極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極度苦悶。這時,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擺了一桌酒席宴請他。面對美味佳肴,李白卻“停杯投箸”,難以下咽,學生也就能理解這種心情了。
3抓住詩(詞)眼,鑒賞古詩詞
古人作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最凝練最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詩人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字,但終覺不如“綠”字來得好原因是:用“綠”字詩意就更顯深沉,情思浩蕩,不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詩人當時奉詔入京的喜悅,還有經歷罷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憂慮,一個“綠”字高度概括出詩人的喜悅、彷徨等豐富的內心世界,著實讓稱道。
4聯系生活,運用古詩詞
詩詞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