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職哲學與人生感悟篇一
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政治與經濟,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這學期還有由謝雪梅老師叫我們《哲學與人生》的課。
這學期的課程馬上就要結束了,這次老師換了教課的方式,讓我們同學制定小組,每次都上去一個人教課,給了我們學生上去演講的機會,也同時鍛煉了我們的能力。
其實,我開始覺得這門課程跟小學的社會還有中學的政治一樣。但是,其實比那些學的都比較的深。老師給我們說了很多大道理,我覺得教會了我很多,是我要學習的,這門課程教會了我們,人生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應該要面對現實,要好好努力去面對這生活中的困難。還教會了我們每個人做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認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做夢的窮人》每天上午11點,都會有一輛耀眼的汽車穿過紐約市的中心公園。車里除了司機,還有一位主人–無人不曉的百萬富翁。
幾天后,百萬富翁路過窮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順便問一問他是否覺得很滿意。然而,他發現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園的凳子上了。
百萬富翁來到公園,詢問窮人為什么要這樣做時,窮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夢見我睡在那座豪華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夢見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這夢真是可怕極了,以致完全影響了我的睡眠!
”讀了這個小文章讓我們知道了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讓毫無根據的想象破壞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著美好的不存在的東西生存。不管現實如何,積極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選擇。
通過這學期的哲學課,確實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優勢,不要一味地掩飾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積極面對你的缺陷,放對了地方,那缺陷也就變成了優勢。積極地面對周圍的環境,唯有一顆坦然面對而又積極進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積極心態的催生劑,有了希望,又有一顆積極的心,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中職哲學與人生感悟篇二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舍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借口。對于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里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哲學與人生讀后感哲學與人生讀后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中職哲學與人生感悟篇三
暑假拜讀了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后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于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據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里,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意的生活中包含著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相對于那些奔波于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活力,養老院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為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為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現,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里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
在父親過完百日后,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說,讓母親好好休養。
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么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現自己什么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
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里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么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才打開。
母親自言自語,說,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我聽到了,母親內心的失望。相對于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
開學后,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里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讓她有點成就感。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關鍵在于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人只要活著就會逐漸老去,在遇到苦難時,激發潛能面對考驗,結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讓我想起,上海信息技術學院的鄔憲偉校長,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不到30歲破格評為教授,最終成為上海名師、全國名師、校長。
“凡是能夠成為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后鍛煉出來的”,他是因為自己的學生將自己逼到能力極限的邊緣。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讓自己提升轉化的機會,提升轉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生命的不同面貌。
中職哲學與人生感悟篇四
《零售的哲學》一書通過日本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木自述自己40年的銷售經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企業家的成功之道以及零售業致勝的秘訣。
鈴木敏木陰差陽錯被騙加入了伊藤洋華堂公司,后自己努力成為管理者,在一次去美國的考察學習中無意間發現了7-eleven這間路邊小店——一個小型的超市,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據了解,7-eleven原本屬于美國南方的一家公司,在美國有4000多家分店,這讓鈴木敏木決定加盟這家公司,把便利店引入日本。
1974年,鈴木敏木在日本開了第一家店,在xx年就收購了美國南方公司,讓原本屬于美國的7-eleven徹底成為了日本公司。
剛開店時,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節約成本,鈴木敏木獨創了很多極妙的經營方法。
便利店大多數都建在繁華地段,店鋪里貨種較全較多,都是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配送,造成交通擁堵。通過觀察和思考,他根據貨品溫度進行分類,同類商品一起配送,這樣的話,一天就只有9輛配送車,這些車輛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貨品配送,徹底解決了交通擁堵問題。
客戶買白包、紅包后,還需要換新錢,為了滿足顧客這一需求,他主動與銀行協商,希望把銀行atm機擺放到他的店鋪里,銀行不同意,他就自己申請開銀行。這一舉動,當時是無人看好的,甚至覺得非常荒唐,可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開了,與其他銀行不同的是,他的銀行不做其他業務,只是為客戶換零錢時提供方便,再收取一些手續費,結果他的銀行三年就實現了盈利,客戶不僅沒有人討厭,反而在排隊換錢時不斷地瀏覽店鋪貨品,增加了客戶的成交量,實現了一舉兩得。
在金融危機時,店鋪商品打折20%都無人問津,恰逢其時,政府出臺了向個人征收3%消費稅的政策,鈴木敏木突發奇想,在店鋪內張貼了“凡購買店鋪商品返還客戶5%消費稅”的宣傳海報,大大提高了顧客的購買率。
他的每一個創意都無不讓人唏噓,即使人們并不看好,他還是堅持自我,實現了成功。那么他的自信來自于哪里呢?或許就是來自于他對服務的理解:服務就是要滿足客戶的需要。只要能滿足客戶的期望,就會實現長久的發展和客觀的收益。
試想同樣作為服務行業的我們,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發現或者發掘更多客戶的需求呢?或者說,我們即便發現了又能否讓他們得到滿足呢?要知道,在滿足客戶的需求的同時,事實上我們就已經實現了盈利和價值體現。
服務業的核心就是產品的品質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內容,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讓顧客更便利永遠是服務行業的第一原理,這也是企業長久生存永恒不變的法則。任何的決策和變化都要圍繞著滿足客戶的需求來實施,唯有這樣,才能確保企業和客戶同時受益,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中職哲學與人生感悟篇五
從古到今,人們都會用“盛世”和“亂世”來形容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歷史狀況,其實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都是“俗世”。在現實世界里,人們通常用利益來衡量一切,并學習各種求生的本領來適應社會,以致不被社會所淘汰,這樣是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的。
然而人們會忽視一些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的那些精神價值,信仰、真誠、尊嚴、正直、忠誠、率真、愛情……這些東西本來人人都有,可是人們在追逐名利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把他們丟失了、遺忘了,遺忘和丟失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樣東西卻始終追不到,就像狗總喜歡咬自己的尾巴,卻總是咬不到,我們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轉圈,卻始終跳不出那個圈子。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職于一家建筑單位,在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紀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談得來,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過得很快樂。后來由于企業不景氣而裁員,我也不得不離開那了。本來每天朝夕相處在身邊的同事一下子就沒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總希望他們有空時來看看我,大家聚聚,回憶以前開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會。可是很奇怪,每次聚會結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沒聚會時還要厲害,有點舉足無錯的樣子,后來對于聚會,我既是期待又是擔憂,矛盾極了。
后來,我漸漸地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從散文、詩詞、到孔孟之道、經典著作等等,雖然看的書不多,卻能在閱讀中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精神上的愉悅,每看完一本書就像經歷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懷歷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這些文字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曉風殘月,青燈黃卷,絲絲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豈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讀書,由內而發,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活在當下,珍惜高峰經驗——是一種能夠讓人在一剎那之間覺得無所缺憾、一切美好圓滿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