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篇一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19課課文。我把它調整到第一課來學習,因為這是一首關于理想教育的詩歌。激勵學生不畏艱難,為理想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從而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后,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組里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干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后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钡南笳饕饬x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象征,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潔,鴿子象征和平,烏鴉象征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征”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著“重重困難”并不是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征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毕笳鳌袄硐氲木辰纭?,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篇二
作為一名剛上講臺的新教師,我覺得不斷地總結自己在教學上的得與失,既可以肯定自己的優點,保留好的方面,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在現代詩《在山的那邊》這課的教學進行反思。首先,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其次,因這課是略讀課文,故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我的教學基本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也完成了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再研讀和賞析課文的優美語句;其次,在詩歌教學中,重點是要誦讀: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又讓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后,又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鞏固所學知識。這一點,我覺得還是可取的,因為讀本來就是學xx語文的一扇窗,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言的基本方式。讓學生讀,以讀為本,這樣也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把聽讀、自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與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
在這課的教學過程中,導入這一環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為成功。因為我利用初一新生剛剛告別童年時代,懷念童年生活的心理,讓他們訴說小時侯的夢想,再引出山里的孩子在想著什么,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么啟示這一問題中來。這樣就很順暢地進入了課題《在山的那邊》。
導入的成功使學生提起了學xx的興趣,為我上好這課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安排的內容比較多,課堂的時間相對比較少,以致于我講課的速度也比較快。學生給我的反饋信息也是如此,新知識的確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的。關于這一點,我想在以后的備課中,我會多考慮一下時間的安排,特別是在賞析語句這一環節上,把學生所喜歡或者不懂的都講一遍,而應該從眾多句子中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來重點分析。例如:
1.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2.為什么說“在山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4."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另外,在學xx生字詞方面,我也有所感悟。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就給學生強調了詞語的重要性。每節課都會要求他們讀音要準確,字形要寫對,但一個單元下來,我仍發現有很多學生不會運用新學的知識。這讓我感到很困惑,后來一反思,發現原來我沒有強調理解詞義,很多學生就偷懶,不用心去學,自然就不會去運用。理解詞義本來就是詞語教學的重點,我們學篇文章,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詞語,才能讀懂文章的內容,才能體會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針對這個問題,我決定以后讓學生多讀多練,在抄寫詞語的同時一定要理解詞義,并不定時使用多種方法去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以上是我在教學內容上的一些反思,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在教學方式上也需要改進。在這節課中,學生雖然是主體,以讀為本,在賞析詩歌中也是選擇他們所喜歡的句子,但是,我覺得仍缺點什么。我想,在課堂中若能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一起去探究文中難題那該多好。事實上,這也是我所反思的最重要的一點。課改要求新的學xx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學xx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有所互動,在我這節課中,教學氣氛較為沉悶,缺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這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難題,我設想在摸清學生底子后,讓他們自由組合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3—4人。語文課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發揮我們教師作為組織者的角色功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積極思維的學xx品質,在討論與探索中發現知識,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灸J娇稍O為:“導出目標,獨立學xx——自主質疑,討論交流——總結匯報,巧妙評價”。我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采用這種模式,讓學生養成合作、質疑的精神,并更有興趣地去學xx和掌握語文知識。
以上就是我對于《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教學反思,里面反映了我教學中的一些不足,我希望通過這次的反思可以解決我現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不斷地向別的教師學xx,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篇三
學校要求培訓回來后上一節回報課,于是,我按教學進度備了《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大學時代的一首詩,這首詩安排在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學生理解起來并無多大障礙。但新課改要求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即在聽、說、讀、寫上做文章,彰顯語文課的語文色彩。因此,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設計的原則是:以“讀”為中心,讓學生在讀中明理,讀中悟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甚至能收獲受益終生的人生體驗。
一、范讀課文,創設情境;
二、初讀詩歌,點擊字詞,提示易錯字,讀準詞句;
三、再讀詩歌,讀懂內容(自主弄清兩小節的內容);
四、三讀詩歌,讀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詞,確定如何通過朗讀表現);
五、拓展閱讀,提煉升華(欣賞一首有關生命的哲理小詩,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后,導入“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要——”領唱、齊唱,把課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語“愿同學們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鐘,譜寫自己的青春華章”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也許是期望太高,也許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課備好后,我總擔心自己朗讀感情表達不好,唱不出來(拓展里面有兩句《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詞,讀出來顯然感染力不足),所以總想著要規避這些問題。本來開始是準備不用多媒體的,但到后來我還是把本來安排的自己范讀改成了視頻范讀欣賞,把提煉升華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要——”改成了音頻播放,讓我無法釋懷的是我苦心修改的這些,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成了敗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篇四
1、新詞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均得到了體現,但具體操作中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分析詞語時做得不是很到位。
2、在討論時,由于學生是首次在初中新班級中進行,同學間并不熟悉,因此難免拘謹。我在巡視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由于擔心時間不夠而沒有太重視,影響了討論的效果。
3、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緊扣教學目標進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再次提醒我自已:在教學過程中方法運用是否恰當與目標的達成有著直接關系。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篇五
《在山的那邊》本來是放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考慮到課文的思想內容是積極奮進的,開篇就讓學生接觸能夠給予他們對于初中生活的.一種正能量。但是,反復改版后,就調整到第四單元作為一篇略讀課文來進行,編者的良苦用心在于通過反復誦讀來大概領略詩歌的內涵與意義即可,這篇文章的內涵稍微教師引導,就很好把握。
介于此背景,我的備課就從朗讀角度入手。因而,在備課時,花費時間多,不想讓課堂落入常規教學的窠臼中去,教師無限激情的投入,學生被牽引著,課堂上學生的潛能沒有被激發出來。最終,我的備課方案思路是以美聲朗讀入手,找到震撼的地方,談談你的感想,接著就適時地融入詩歌要把握的內容點(講解點)進去;接著,明確情感基調,最后進行朗讀比賽。
可是,實際的課堂是,我播放的課件停留在整體認知上的第一個小問題“山那邊是海嗎?”上,由此不斷說到詩歌的其他內容點,導致沒有學生初讀環節;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把后面一些要掌握問題的答案也講解出來了,因而,在這個環節上,做了一些無用功。最后,結束了課文整體了解,就只有兩分鐘時間進行朗讀,與設想相去太多。
建議:把問題精簡,課文梳理清楚,抓住重點告訴學生好好訓練,點明讀得要求。竭力壓縮非重點的問題與環節,爭取做到每節課都有一個亮點,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