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有一顆大樹,樹上住著喜鵲一家。
有一天,狂風刮斷了樹枝,鳥巢從樹上掉下來,三只柔弱的小喜鵲墜落到地上,其中兩只當場就死了,只有一只幸存。這時,外出尋食的大喜鵲正好回來,圍著小喜鵲拍打著翅膀,叫個不停。郭奶奶發現后,把那只存活的帶回了家,大喜鵲這才飛走。
郭奶奶和女兒對小喜鵲關懷備至。他們為小喜鵲買來了漂亮的鳥籠,每天用小米、雞蛋喂它。那只大喜鵲經常停在郭奶奶家門前的大樹上,唧唧喳喳地叫。小喜鵲一天天地長大了。當小喜鵲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她們把它放飛了。
后來,大喜鵲在原來的那棵大樹上又造了一個新家。被放飛的小喜鵲找到了大喜鵲,樹梢上不斷傳來它們歡快的叫聲。
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立即飛到她們面前,歡快地跳躍不止,像一個撒嬌的孩子。郭奶奶的女兒上班,有時候小喜鵲會跟隨著她;郭奶奶的女兒下班回到家,有時小喜鵲會在門口叫喳喳地迎接她。更有意思的是,一到晚上,小喜鵲就會回郭奶奶家過夜。
小喜鵲就這樣有了兩個家。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我們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楓樹,我很喜歡它。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綠色太陽傘,一直打開著。它的綠蔭遮蔽了村里的渡口。楓樹上有一個喜鵲的窩,我喜歡極了。
是的,我喜歡站在楓樹下,抬頭看喜鵲的窩。我常常覺得喜鵲會跟我說話,我像童話書里那樣,在心中稱呼她喜鵲阿姨。
我真是喜歡極了。上個星期天早上,我正要撐著渡船到對岸的樹林里去打柴,發現喜鵲阿姨的窩里有六只小喜鵲了。
我真是像童話書里那樣,在心中稱呼他們喜鵲弟弟。
“鵲!鵲!鵲!”喜鵲阿姨教道。
我知道,這便是a、o、e。
喜鵲弟弟也跟著學:“鵲,鵲,鵲……”
今天早上,太陽從渡口對岸的山岡后面升上來了,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指著上升的太陽,問喜鵲弟弟:“鵲!鵲鵲鵲?”
我懂得,她問話的意思是:“看!那是什么?”
喜鵲弟弟一齊快樂地回答:“鵲!鵲鵲!鵲鵲鵲!”
我懂得,喜鵲弟弟很快給出了答案:“媽媽,那是太陽!太陽升上來了!”
我真高興啊!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喜鵲阿姨是如何教喜鵲弟弟的。(重點)
2.體會“我”對喜鵲的喜愛之情。(難點)
3.感受課文富有童趣的,純凈透明的語言。
課程總體設計思路:
1.抓住重復出現的句子如:我喜歡極了,好極了,我真高興啊!我懂得……,多讀多體會“我”對喜鵲的喜愛之情。
2.通過閱讀,明白因為我“喜歡極了”喜鵲們,所以我才能想象出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我和喜鵲們心心相印,互為知音,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3.文章主線:因為喜歡,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快樂?!皭邸笔呛诵?。
4.因為故事情節簡單易懂,所以應該以學生多閱讀多體會為主,教師少講解
一、導入和復習。
1.邊聽邊學唱歌曲《花喜鵲》。
2.復習詞語。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課文,將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講了什么。
(我們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楓樹,楓樹上有一只喜鵲阿姨,喜鵲阿姨生了六只喜鵲弟弟,他們一起在樹上學習、游戲。我非常喜歡他們。)
(設計意圖:學習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第1至4段,體會對喜鵲越來越深的愛意和原因。
1:閱讀第1到4自然段,找出“喜歡”一詞出現了幾次?
(四次),將句子劃出來。
2:學習第1段中的兩個“喜歡”,并能體會兩次喜歡程度的不同。
第一個“很喜歡”的對象是楓樹。
第二個“喜歡極了”的對象是喜鵲的窩,因為有窩就意味著有喜鵲。有了喜鵲的大樹才更加迷人了。
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喜歡極了”,讓學生體會從“我很喜歡它”到“我喜歡極了”,感情越來越濃了。
3:體會第2段中的第三個“喜歡”對象:喜歡看喜鵲的窩,原因是:我常常覺得喜鵲會跟我說話。
“會跟我說話”,能與我交流的喜鵲多么可愛呀!說著說著,我們已經是老朋友甚至是親人了,于是我就在心中稱呼它“喜鵲阿姨”。
4:體會第3段中的第四個“喜歡”,“我真是喜歡極了”的原因:喜鵲阿姨的窩里有了六只小喜鵲。(得到了一個喜鵲阿姨,我就已經喜歡極了,沒想到,阿姨竟然還又給我生了六個小弟弟!讓學生從中體會我的驚喜。)
5:再有感情地朗讀第1至4段,體會我越來越深的愛。
劃出第2段的“我像童話書里那樣,在心中稱呼她喜鵲阿姨。”
和第4段的“我真是像童話書里那樣,在心中稱呼他們喜鵲弟弟?!?/p>
愛憐,保護,珍惜(有好吃的和好玩的都會讓著弟弟。)
四.拓展練習,再次體會“喜歡極了”。
高啟山主任現場指導教學,讓學生走到窗邊,觀察窗外的丁香花。
師:春天來了,說說丁香花有了什么變化?
生:開始發芽了。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誰喜歡極了呀?
生:舉手表示喜歡。
師:想象一下,它的小小的葉子和花骨朵像什么?
師提示:可不可以把它們想象成丁香樹的孩子?
師:它在窗外,你們在窗里,它在向你們干什么?說什么?
生:招手,說話,打招呼,說你好……
師:它說:“春天來了,天暖和了,快出來和我玩游戲吧!”
師:現在,你感覺丁香樹好不好?為什么?因為它能給你們帶來快樂,對不對?
師:現在你可以叫它們丁香妹妹,花朵妹妹,小葉子妹妹。于是你由剛才的“喜歡”變成“喜歡極了”。
師:現在,一起對它們說:“丁香妹妹,我……”
生:“丁香妹妹!對你我真是喜歡極了!”
(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與丁香花進行對話,感受“喜歡極了”。讓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想象力被大大地激發了出來)
五:精讀第5至13自然段。
(設計意圖:體會喜鵲阿姨是怎樣教喜鵲弟弟學習本領的,并體會“我”充滿想象力的童真和童趣。)
1、仔細地讀一讀第5自然段。
(1)找出描寫喜歡喜鵲的句子。
“一……便……”“看望”“好極了”
(2)喜鵲在忙些什么呢?
2、交流喜鵲阿姨教喜鵲弟弟學習語言的句子。
(1)找出喜鵲阿姨教喜鵲弟弟學習拼音的句子。
“鵲!鵲!鵲!”喜鵲阿姨教到。
喜鵲弟弟也跟著學“鵲,鵲,鵲……”
聯系老師教學生拼音的實際,體會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不同的語氣和心理。
喜鵲阿姨語氣:快速,聲音高亢。心理:期盼,急切。
喜鵲弟弟語氣:膽怯。聲音微弱。心理:小心翼翼,生怕讀錯。
師生分角色朗讀。
(設計意圖:體會不同的標點應該讀出不同的語氣。)
(2)找出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看日出的句子。
問喜鵲弟弟:“鵲!鵲鵲鵲?”(讀出鼓勵,信任的語氣)
喜鵲弟弟一起快樂地回答:“鵲!鵲鵲!鵲鵲鵲!”(讀時語氣應該急促,突出自信和歡快)
(3)體會我和喜鵲們“心連心”的深厚感情。
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的四句對話其實全是我想象出來的,想象合理,符合兒童的心理,充滿了童真和童趣。
朗讀第7,10,12段“我知道”,“我懂得”“我懂得”體會我因為能聽懂喜鵲們的話而感到自豪,我和喜鵲們互為知音。
(設計意圖:體會最后的“我真高興啊!”是因為我看見喜鵲一家很快樂而高興,更因為得到了知音而高興。)
六:完成課后習題二:想一想,寫一寫。
七:板書設計
楓喜歡楓樹喜鵲窩喜鵲阿姨喜鵲弟弟童真
樹
上
的學唱歌做游戲
喜喜鵲弟弟學知識學拼音字母童趣
鵲看日出
八:作業:熟讀課文。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教學本課,我反思如下:
一:應該抓住“喜歡”這個核心詞語,多讀多體會。
因為本課是一篇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生詞和難懂的詞語,句子很少,所以教師應該少講解,而是應該以學生多閱讀,多體會為主,而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喜歡”的程度不夠,讀的量不夠。
二:課文的主線要明確,課要重點突出,簡單明了。
主線:因為喜歡,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快樂。
因為“喜歡極了”,所以“我”才會想象出喜鵲們的一連串的有趣的故事:唱歌,做游戲,學拼音,看日出……也是因為“喜歡極了”,所以喜鵲們快樂,我也就高興,它們的一舉一動我都“懂得”,我們心心相印,互為知音。課文滲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主線明確了,就應該抓住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情地體會和有感情的朗讀。而我卻抓的點太多,比如講比喻句,擬人句,相似詞語替換,恰恰反映出課的重點不突出,把簡單的課上復雜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多讀多體會就好,少講解。否則,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通過高啟山主任現場示范教學,我看到了我與名師的差距有多大。
課后,我意識到我沒有講出童話應該有的美感,自己在引導孩子體驗“喜歡極了”方面做得不到位,于是我向高主任表達了想讓他親自上一會兒課,我想看看高主任是如何引導孩子讀書和進行情感體驗的,高主任欣然答應。高主任抓住“喜歡”和“喜歡極了”讓孩子反復讀,對比讀,問問題時采用請教孩子們的語氣“是嗎?”“真的是這么回事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呀?”……激發孩子們認真思考的熱情,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頓時高漲。后來,高主任又利用身邊的情境進行拓展教學,他讓孩子們來到窗邊,觀察窗外的丁香樹,問:“春天來了,誰來說說丁香花有了什么樣的`變化?”“你們喜歡它嗎?”“它會和你說什么?”“你在心里叫它什么?”“你有什么話要對它說?請大聲說出來?!焙⒆觽冊谒囊龑?,深深的體會到了“喜歡極了”這種感情,我想雖然高主任只給他們示范了十五分鐘,可是比我的四十分鐘他們更享受這個課堂。
我想,這才是開心的課堂,享受輕松快樂的課堂,學生輕松,老師也輕松。而我的課堂恰恰是我累,學生也疲勞。
“把課上簡單”一直是高主任在平時培訓中對我們老師的期待,不論低,中,高年級都適用,而我們老師愛犯的毛病恰恰是抓的點太多,無效問題太多。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時間的藝術。對于中小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不僅是一門知識,更是一種內心體驗。在音樂課堂上,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音樂本身,讓所有的活動、環節為音樂服務,從而讓學生通過參與音樂課堂而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特點、音樂的本質特征、音樂的技能技巧等?!痘ㄏ铲o和小烏鴉》的教學設計注重體現音樂課堂的音樂性,通過律動、游戲、創編等環節讓學生體驗音樂、參與音樂、創造音樂。
音樂是聽覺藝術,其塑造的形象相對于文字、繪畫來說,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只有通過聆聽體驗才能實現。音樂是體驗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在《花喜鵲和小烏鴉》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音樂的習慣,讓學生通過聆聽去感受音樂,我在聽賞《賽馬》和學唱《花喜鵲和小烏鴉》這些環節里,都注重讓學生在安靜、輕松的環境下通過單純的聽覺感知去體驗音樂。如,在聽賞《賽馬》這一環節中,課前,通過以《賽馬》作為背景音樂來進行律動時,學生對音樂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然而,對音樂的結構及表達的內容并不是非常的清楚。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并了解音樂,在律動之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靜心聆聽音樂。當觸覺、視覺都退居二線,聽覺最大程度地發展的時候,在音樂聲中,學生的想象空間得以發展并擴大,學生對音樂作品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和描述的場景有了較深的認識。經過老師對音樂作品作引導性地分析,學生便輕松地掌握了音樂作品的內涵。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的孩子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穩定性和注意力的集中性比一二年級好一點,但情緒還不夠穩定,他們喜歡與伙伴共同游戲、學習,同時,對簡單的音樂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谶@些方面的特點,我通過啟發、體驗、游戲等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歌曲,并大膽地去創造、表現音樂,領悟歌曲的寓意。
在聽賞《賽馬》這一環節中,為使學生掌握樂曲的結構,我采用了三幅圖來表現樂曲的三段,直觀圖譜讓學生很快地感受到了音樂中所描繪的賽馬會上不同場景的不同情緒。在學唱歌曲《花喜鵲和小烏鴉》中,節奏練習、發聲練習都是為了解決歌曲中的節奏、旋律難點,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唱譜這一環節,我在找樂句、找裝飾音、師生對唱后設計了游戲“解碼大門”,通過7個小樂句的唱譜闖關解碼,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以真正做到培養學生能力與關注興趣的有機融合。
三年級的學生好動、愿意表現,所以,我利用他們這一特點,給他們提供參與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滿足孩子們表現的欲望和好奇、好勝的心理。這樣把表演融入教學,也增加了課堂情趣,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質,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在為樂曲《賽馬》創編動作這一環節中,為使學生能真正地表現音樂,我事先設計了帶領學生集體律動,讓學生模仿了我的幾個關于騎馬的動作,并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進行動作創編,由于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基本動作的積累,所以,在創編動作的時候便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由地創編動作。在為歌曲《花喜鵲和小烏鴉》創編動作時也是如此,因為有教師之前的帶律動的范唱,所以學生自主創作動作時才能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發揮。其實,創編活動更多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及豐富的內涵,抒發他們的情感。教師則是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意境,把感受到的音樂情緒、速度、節奏、力度、音色等音樂諸要素表現出來,通過音樂創造實踐活動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在創編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必不可少,否則,學生就會象一群無頭蒼蠅,到處亂撞,而無法真正表現音樂。
1.課堂評價的語言還應再豐富一些。
2.應注意保護學生的創造性
在為歌曲伴奏時,為控制課堂紀律,我局限于讓學生跟我一起用固定的節奏型為樂器伴奏,而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創編節奏型,如果,在這一環節中能讓有創造力的學生自己創作節奏型并帶領全班一起學習該同學的節奏型,我想,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生更易從這樣的活動中增強自信,也能激發其他同學的創意。
俄羅斯著名藝術教育學家涅高茲說過:“音樂性”是音樂教學的靈魂,任何輔助手段都是圍繞“音樂性”來展開音樂教學的,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音樂性”體現得更為突出。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多地體現 “音樂性”,讓豐富的音樂內容,動聽的旋律,多樣的媒介展示,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處處、時時體現“音樂性”。我想,這是我們音樂教師都需要謹記并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