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蝸牛教學反思篇一
這篇課文,是一篇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著重指導了學生的朗讀。
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表示距離現在已經有特別長的時間了。所以讓學生體會之后,在語速上進行指導,要讀得慢一些。“有力”和“自由”兩個詞說明了蝸牛原來的樣子。可以播放動畫或者觀察圖畫體會蝸牛以前在空中輕盈飛翔的樣子。所以在字音的輕重上加以指導。
后觀察它的表情,從而體會出蝸牛的飛行本領強。接著解決的重點是省略號代表了什么意思?可以通過觀察圖畫和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讓學生知道還有許多的昆蟲參加比賽呢!最后讓學生想象一下蝸牛是怎樣領獎的,然后從情感上進行指導,讀出蝸牛的自豪。
第三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得意洋洋”,讓學生畫一畫,文中表現蝸牛“得意洋洋”的句子。也就是畫出課后4題的那兩句話。進而來比較一下“唯恐”和“生怕”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可以調換嗎?通過比較后,使學生明白不能調換順序,因為它白天唯一擔心的事情就是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但晚上特別害怕的是獎杯被人偷走了。這樣讓學生讀出蝸牛白天神氣活現的樣子,晚上害怕擔心的心理。
第四自然段是最能突出個性化朗讀的一段了,可以先讓學生讀一遍后,就拋出課后第五題:看到再也不能飛上天的蝸牛,你想對它說些什么?讓學生把自己的想說的話說出來,惋惜的、同情的、痛恨的、斥責的、鼓勵的……只要說得合情合理都可以,最后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語文教學就是要重視朗讀,“讀”始終是課堂的主旋律。一節好的語文課重在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疏通點撥。課上書聲瑯瑯,學生情緒飽滿。語文教學,如此讀中生趣!
小蝸牛教學反思篇二
小學生對動物特別喜歡,但限于他們的觀察水平,他們的認識是淺顯的。《蝸牛》一課的教學,我采用了“問題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通過視頻,直接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他們通過觀察,會有很多提問和設想,然后帶著問題去學習相關科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課堂的整個氛圍也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時,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環境思想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應保護好小動物,體會到小動物的樂趣。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擔任科學課程教學時間短,在教學設計,對于教材的整體性把握,方法的指導上還須繼續努力,把科學教學的目標落實到實處。我想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做到:
1、 作為科學教師,要想進行好教學活動,必須要親身經歷學生將要參與的每一個學習環節,去發現探究中將要遇到的問題,去體驗探究中的樂趣。科學課的教學過程對于教師自身來說也是一個體驗探究的過程,只有對教學過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充足的準備,我們的教學才能有效地進行。
2、 在教學中,教師要放開自己的思路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并注重教學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價值,既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科學學習活動,又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3、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在本課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直接把蝸牛的有關知識講授給學生,恐怕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興趣就無法談起,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了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制訂研究目標,在活動中利用小組合作,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促進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和方法的體驗。
4、由于課程安排,有些同學雖然積極舉手但是沒有發言機會,原因就是課程安排完成不了。科學課堂要做到人人參與,還需要老師真正做到課堂的完全開放性。
總之,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兩節課鑄就,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希望在以后的打磨課中學習更多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小蝸牛教學反思篇三
在幼小的孩子的心中,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呢?他們會把自已想做的,想說的,甚至有可能是說不出來的做不到的事情,統統通過畫表現出來。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繪畫技術的提高,我發現最近孩子在繪畫過程中總喜歡創造出各種奇形怪狀的事物,而且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今天我讓小朋友進行制作紙版版畫《蝸牛》的活動中,我講解了剪貼版畫蝸牛的方法,講完后請小朋友自己制作,并要求幼兒在版面上添一些背景來構建作品的情節。小朋友開始按照我的要求來做了,在指導過程中我發現費逸杰,制作的蝸牛是比較好的,正在我想拿他的作品,給小朋友欣賞的時候,發現他又用剪刀剪了許多的長條,粘貼在蝸牛的身上,把蝸牛也遮蓋住了,我忍不住問:“杰杰,你這是做什么?你的小蝸牛呢?”“老師,你別急,你看,我的小蝸牛都躲到草叢里面去了。”“為什么小蝸牛要躲到草叢里去呀?” 杰杰的想法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接著他的回答繼續詢問他。“因為小朋友們老是要去抓小它,我叫它躲起來。”想不到杰杰的回答盡如此簡單,但卻是來他的生活經驗。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孩子的眼里繪畫世界和現實世界是同一回事,他們可以讓自已生活到虛擬的世界中,也可以讓虛擬世界中的美好事物滿足自已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繪畫時把自已對事物的看法,自已的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里面。
案例中的杰杰,雖然沒像其他孩子一樣聽話來為蝸牛增添背景,但是他有的是自已的思想,他能夠聯系生活中小朋友們經常捉小蝸牛的情形,替小蝸牛感到擔心,他用自已的方式幫助小蝸牛,早退一片綠草地叫小蝸牛趕快躲起來,雖然他的這片“綠草地”并不能夠讓小蝸牛避難,但他卻表現出不同一般孩子的善良、為他人著想的優良品德。
1、情感在版畫作品中的表達
最常見也是他們最樂意來表現的,是孩子們的情緒。一個小孩是很容易表達自身的喜怒哀樂的,因為他們的情感是那么的外露和不善隱藏,如果給他們一張畫紙,他們會毫不遲疑地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一個孩子可能在畫中反復地出現同一個人物,并把他們的畫得盡善盡美,這是因為他們喜歡這個人物,一個樂觀主義的陔子,總喜歡在一切事物上面都畫上陽光明媚的天空。
2、對事物的看法在版畫作品中的表達
不可否認,任何人對這個世界都有自已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孩子也不例外。仔細分析他們的畫,可以看到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解釋是十分夸張和有趣的。
3、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在繪畫中的表現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色彩的選擇和運用可以反映一個孩子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在我的美術課上,我仔細分析過孩子的作品結果發現,性格外向和大多數女孩子喜歡用紅色,而喜歡藍色的孩子當中大多數不善于交往而且性格內向。他們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喜歡沉浸在自已的空間里,多數脾氣古怪。
總得說來,看待一個孩子的版畫作品,除了技能上的評估以外,更重要是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因為美術不單單是美的一種體一方式,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用來表達思想,交流體驗的方式。
小蝸牛教學反思篇四
《蝸牛》一課采用了觀察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環境,學生能夠在自主的空間里,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堂課中來,經歷一次科學家的探究活動。認真地去觀察,探究、想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雖然聽到下課的鈴聲,同學們還是無動于衷,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喜愛的小蝸牛。直到上課間操了,才依依不舍地離去。當我聽到同學們對蝸牛的描述時。非常高興,例如:鄧浩同學寫的觀察日記:我觀察蝸牛的殼是右旋,很硬,它用腹足爬行,爬過的地方會有粘液。頭上有四個觸角,觸角上有眼睛,若要碰到它的觸角,它就縮回去了。它的牙很小。不容易看見,尾部越往后越尖。胡修雨同學寫道:蝸牛爬行很慢,爬過的地方很粘,因為它的腹部隊建設有粘液,它的尾巴是白色的,殼很硬,像個跑道,它的殼是它的小房子,能幫它擋風擋雨。功夫不負有心人。作為一名科學課老師要比其他教師多付出一些辛苦和精力,特別是低年級的課程,要想上好每一節課,都必須在前一天或者前一周的時間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上好科學課。
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好地觀察蝸牛,在這節的前一周時間里就開始布置收集蝸牛,精心喂養這些小蝸牛,供上課時讓每一組同學都觀察到蝸牛的身體什么樣,怎樣運動等。所以在課前十多分時,我就把小蝸牛一個一個地放出來讓它們自由自在地爬行,讓學生們用足夠地時間去觀察它。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們能夠通過觀察,探究,討論、交流,設計觀察方案,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用生動的語言把觀察到的現象一一描述出來,既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們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這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體現了學科的整合。真正培養了學生們學習科學的樂趣和探究科學的方法。
小蝸牛教學反思篇五
《蝸牛》一課采用了觀察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環境,學生能夠在自主的空間里,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堂課中來,經歷一次“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認真地去觀察,探究、想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從生活中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課的一開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在哪些地方能找到蝸牛?”、“蝸牛生活在哪里?”本課以這種簡單的問題為領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然后用“你們還想知道蝸牛的一些什么?”這個問題導入本課的學習。從而讓學生產生了動手實驗探究的欲望。
二、充分放手讓學生選擇問題去發現
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本課教學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同學們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問題進行探究。課堂中的小組觀察活動與匯報交流,我都給了充足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認識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引發了有很多學生下課后在學校花壇旁繼續尋找蝸牛。我發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了直觀教學
上課之前,我就準備了課件。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蝸牛的身體構造的圖片和蝸牛爬行的影像,使學生對蝸牛的身體各部分的構造、蝸牛到底是怎樣運動的,有了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當中,學生的參與熱情極高,課堂氣氛活躍,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思緒活動進入了正軌,學生思路清晰而有條理,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四、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
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現,在新發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并在發現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每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我都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活動,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和發展。
雖然我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上幾點,但是還有一些細小的環節值得商確的地方。比如:在教學生如何觀察蝸牛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怎樣觀察蝸牛”的討論,使學生明白我們是借助工具來觀察蝸牛的;老師可以給同學們提供研究報告單,讓學生把觀察的信息通過“寫”、“畫”記錄下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