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認識圓形教學反思小班篇一
活動設計背景
讓小朋友數一數每個人有幾只耳朵,幾只手,幾只眼睛,幾條腿等等,并讓幼兒在家中找出數量為2的物品。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感知2的實際含義,會手口一致的點數2,會從多件物品中取出是2的物品。
2.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幼兒初步感知2的實際含義
活動準備
貼絨教具:兩個蘋果,兩朵花,數量為1,2實物卡片,
學具:小塑料球每組一筐
活動過程
1.教師逐一出示蘋果,帶領幼兒反復練習,手口一致的點數,并說出總數。
2.按實物卡片取物,教師出示數量是1或2的實物卡片,幼兒從筐中取出相應數量的塑料球,邊取邊數,(重點練習取2)
3.講解2的含義,
4.按教師的語言指示取出1或2個塑料球
5.啟發幼兒自己身上或活動室內找找那些物體的數量是2.要求幼兒能大聲的回答。(至少1種)
教學反思
1、我感到應反復舉例說明,讓孩子由淺入深進行理解。
2.對活動課程的反思:
(1)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由適度的自由空間,可以互相找出相應數的實物。孩子可以理解和接納,因為利用實物教學可以充分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從而使孩子在玩中學習,感到學習是快樂的,而不是一種壓力。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通過平時教學時對孩子們的掌握,可以知道每一位小朋友掌握知識的快慢從而進行因材施教,以至于達到用自己最小的支持達到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
(3)對師幼互動的反思,在教學中根據幼兒的需要及時調節課堂氣氛,比如:有的孩子上課愛打瞌睡,講一些小故事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
通過活動過程,孩子們快樂的學會了要學的知識,但有個別學生對新知識掌握不牢固,今后在講課需要反復的訓練,以達到每位孩子都能掌握住新知識。
4.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應該反復的做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游戲,以加深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
認識圓形教學反思小班篇二
案例背景:
小班的孩子還沒有什么繪畫的技巧,甚至個別的孩子還不太愿意拿蠟筆或水彩筆作畫,但是他們對于鮮艷的色彩比較感興趣,于是我想通過玩色活動來培養孩子們對于美術活動的興趣。毛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材料,于是我把兩者結合設計成一個小班玩色:毛線拖畫活動。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毛線蘸顏料拖畫弧線,表現蠶寶寶美麗的蠶繭。
2.感受毛線拖畫活動的樂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能用毛線蘸色進行畫圈。
活動難點:
用手腕帶動毛線進行重復畫彩色圈圈。
活動準備:
毛線若干,示范畫;紅、黃、綠,三種顏料;5個顏料盤;濕抹布5條;蠶寶寶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1.出示蠶寶寶圖片,提問:這是什么?蠶寶寶要睡覺了我們給它畫一個漂亮的房子吧!
二、教師示范講解
1.出示范例,讓幼兒猜猜這畫是怎樣畫出來的,上面都有哪些顏色。
2.老師示范講解拖畫方法:用毛線的一端蘸色,輕輕提取,在白紙上隨意涂畫。再取另一根毛線蘸另一種。
顏色繼續涂畫。有一點要注意,一根毛線只能蘸一種顏色,同一種顏料上的毛線小朋友可以輪流使用。
3.幼兒徒手跟著老師掌握拖畫技巧。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幼兒學習毛線拖畫。
2.老師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幼兒拖畫。提醒幼兒蘸色時不要把整根毛線都放到調色盤里,而應留出干凈的一端。用完后把干凈的一端拖在外面,而蘸了色的'一端放進調色盤的同色顏料上。
3.指導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說說自己蘸的是什么顏色,以鞏固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四、展評作品
作品評比,表揚繪畫顏色鮮艷的幼兒和有進步的幼兒。
活動反思:
有了上學期相關的玩色經驗,本學期活動開展起來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都較高,而且玩色的常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本次的活動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沒有多大的難度,活動呈現的效果較好,就是我的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準備的抹布太少了,有的孩子手上沾上了顏料把畫本也搞得臟兮兮的,下次組織玩色活動時,要多方準備,強調注意畫面的整潔。
認識圓形教學反思小班篇三
設計思路:
新入園的小班孩子,這一年齡段已形成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概念。秋天在孩子們眼中是五彩繽紛的、盛滿豐收喜悅的。最近發現我班的小朋友對水果產生了特別濃厚的興趣,小朋友經常議論說:“蘋果吃了很有營養的。”“我爸爸給我買香蕉吃。”……孩子們還通過水果形象地認識了相對應的顏色。《綱要》也指出要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營養方面的教育。所以我選擇了這節健康課《香甜的水果》讓小朋友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想一想、嘗一嘗、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幼兒愛吃水果的良好習慣。另外運用情景游戲的方式,讓幼兒知道各種水果的作用,激發幼兒對各種水果的喜愛,體驗游戲中快樂的情緒。
活動目標:
1、愿意吃各種水果,知道水果有不同的味道。
2、初步了解常見水果的營養價值。嘗試自己剝香蕉和桔子。
3、體驗品嘗水果的快樂。
4、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5、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幼兒從家中帶來水果:蘋果、香蕉、桔子、梨子。
2、蘋果、香蕉、桔子、梨子的圖片若干及標記圖。
3、教師事先準備畫有蘋果、香蕉、桔子、梨子五官的水果娃娃圖。
4、活動前做好水果拼盤。
活動過程:
一、游戲“水果找家”導入,激發興趣。
1、t請s從裝有水果的托盤里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你們手里都有什么水果寶貝呢?(s自由回答)
2、t出示水果標記圖,請幼兒將水果歸類:香甜的蘋果要找家了,請小朋友送它回家!酸甜的桔子要回家了,請小朋友送它回家!軟軟的香蕉要回家了,請小朋友送它回家!甜甜的梨子要回家了,請小朋友送它回家!
二、初步了解幾種常見水果的營養價值。
(1)t說出香蕉的作用:小朋友們喜歡我,我就能幫助你們排大便。
(2)t說出桔子、蘋果的作用:小朋友們喜歡我,我就能幫助你們預防感冒。
(3)t說出梨子的作用:小朋友們喜歡我,我就能讓你們不咳嗽。
2、t:下面水果娃娃要考考小朋友,你們誰能說出它的好處,說過娃娃就和小朋友握握手。(如有幼兒說:吃了香蕉能幫助排便,“香蕉娃娃”就和它握握手,幼兒說:吃蘋果能預防感冒,“蘋果娃娃”就和他握握手等等。)
三、品嘗美味的水果。
1、t:寶寶,你們會自己剝水果嗎?(t讓幼兒嘗試剝,然后老師示范)你們剛才很能干,不但說出了水果的好處、而且還會自己剝香蕉、桔子呢!水果們要好好慰問你們,請你們一邊嘗嘗它們的味道,一邊想想它們的好處。不過,在品嘗之前,我們一定要先干嘛呢?(把小手洗干凈,別讓細菌進入小肚子里去)
2、t將事先制作好的水果拼盤盛在幼兒的小碗里,請幼兒品嘗。t:每種水果都有營養,我們一定要和所有水果寶寶做朋友,要是只喜歡一種水果,其他水果就會不高興了。鼓勵幼兒不挑食。
四、游戲“水果寶寶蹲蹲蹲”
2、t請小朋友帶著水果寶寶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游戲吧!
小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認識水果》.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認識圓形教學反思小班篇四
優秀教案!小班科學《認識烏龜》(附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烏龜的名稱和外部特征。
2、對觀賞烏龜有興趣。
3、初步了解烏龜的習性。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有關烏龜的ppt,幾只活著的烏龜,幾個大一點的盆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好朋友。它是誰呢?
2、放映多媒體課件,告訴幼兒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烏龜”。
3、請幼兒做“小老師”介紹烏龜的外部特征。在講述、補充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
4、小結:烏龜長著一個圓圓的頭,短短的脖子,背上長著硬硬的殼,身體下面有四條腿,后面還有一條小小的尾巴。
5、幼兒分組觀察有生命的烏龜。教師幫助幼兒發現烏龜的.習性。
(1)、觸碰烏龜,請幼兒觀察烏龜的反應。
(2)、把烏龜放到水里,觀察烏龜在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結束活動:
老師:“我們把烏龜放到自然角,繼續觀察和喂養它,好不好?”
活動反思:
喜歡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與動物之間,似乎有著天然的聯系。烏龜特有的外部特征更是能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在有限的活動時間里,我沒有采用講述,直接把烏龜的特征進行概括,而是讓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觀察——表述——再觀察——再表述,因為科學活動的過程就是幼兒主動探索周圍事物的過程。在活動中,幼兒們都很專注。在小結的時候,我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了疊聲的形容詞。比如:圓圓的、短短的、小小的,加深了幼兒對烏龜可愛形象的了解。
這次活動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幼兒觀察、講述的時候,幼兒觀察得比較零亂,不夠全面。課后反思,我覺得自己應該提前引導幼兒按順序觀察,也可以增加一個環節,在幼兒講述的時候,我可以用簡單的筆觸記錄下幼兒所說的,把烏龜的外部特征直接、具體地以另一種方式再次呈現在幼兒面前。另外,有幾個孩子沒有參與講述,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在集體場合中發言有點膽怯。
認識圓形教學反思小班篇五
我園小班幼兒多居于鄉下,個別幼兒不會數數、不會按順序讀數、有些幼兒喜歡讀數可是老把數字的順序搞混淆。孩子們的年齡偏小,農民一年四季只有冬季有時間,針對鄉下的種種局限因素,為了使幼兒能夠很好的掌握科學領域的數學部分,設計了這節課。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幼兒體會與同伴游戲時候的歡樂,喜歡做游戲。
2、認知目標:會認讀數字寶寶1-5。
3、能力目標:能大聲地讀出數字1-5中的某一個簡單的知道數字寶寶的筆畫。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幼兒能認讀出數字1-5。
2、難點:幼兒能夠大膽的讀出數字1-5之間的任何一個。
活動準備:
數字寶寶卡片1-5各一張、數字寶寶的紙手套若干、數字掛圖、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做簡單的手指游戲,引導幼兒認識手,并且知道小手的手指數量。
二、基礎部分
我們有兩只小手,每只小手上有5根手指頭。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數一數。(教師導幼引兒伸出自己的手,和老師一起數一數。)數完手指以后,出示數字卡片。
請小朋友來認一認這是數字幾。鴨媽媽生了5個鴨蛋,最近要孵出鴨寶寶了。請你看一看它孵出了幾只。按照這樣的程序從一到五鴨媽媽孵出了五只鴨寶寶。把相應的數字1-5貼在鴨寶寶的下面。教師把數字掛圖以及相應的.有數量的圖片出示在黑板上,帶領幼兒說兒歌,識記數字1-5兒歌:
1像粉筆會寫字
2像小鴨水里游
3像耳朵聽聲音
4像小旗迎風飄
5像鉤子能買菜。(教師邊說兒歌邊做動作,幼兒可以很上口,便于記憶)
三、結束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做游戲,請幼兒將紙手套戴在手上,找出和自己手套上相同數字的伙伴,并且唱出找朋友的兒歌。然后帶領幼兒說兒歌。整理教具下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選課的內容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點點的偏難。只是簡單的認識數字1就可以了!這節課的`內容其實可以作為主題教學,可以在一到二星期上完本節內容。大部分的孩子對于數字1-3記憶的比較清楚,到數字4、5的時候就有點難了,有些孩子記不清楚順序,這就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老師需要下去在更深層次的研究本節課如何讓孩子能盡快的認讀出數字1-5上課期間,有一部分的孩子注意力不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中,環節與環節之間的緊密程度,以及孩子在課堂上的反映情況。都是教師需要改進的地方。本人自己覺得這節課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常識和自己的目標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喜歡的教學方法都是這節課的弊端。以后上公開課,需要先了解清楚孩子們更喜歡什么樣的上課方式以及孩子們對課程的方式方法喜歡的程度來設計主題教育。這節課整體還可以,沒有考慮到用更好的更直觀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可以試圖用一下ppt做一個課件,再加上直觀教具我想這節課或許會比第一次上的更成功。讓小班的孩子知道簡單的筆畫應該是中班的課程了,此觀點不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