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一
這周我帶領學生們學習了歌曲《大樹媽媽》,孩子們的熱情很高漲,整節課孩子們都很投入,忘情地融入到音樂中,孩子們的這種情形讓我覺得很感動、也很有成就感。
《大樹媽媽》是一首抒情柔美的兒童歌曲。這首歌曲主要表達了小朋友對大樹媽媽的贊美,抒發了小朋友熱愛樹木、熱愛大自然的真摯情感。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們先來認真聆聽《大樹媽媽》這首歌曲,并要求在聆聽的過程中不要加動作,因為第一遍就是要求認真聆聽,在聆聽的過程中充分用心感受音樂,并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孩子們在第一次的聆聽后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首音樂,都說這首歌曲的意境、旋律非常的美,聽得他們都快要陶醉了。我看到孩子們如此高漲的學習情緒,就趕快用聽唱法及各種方法教學生們唱歌,學生們也非常高興地演唱。同時我又引導學生看課本上方的四幅圖畫,讓他們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又請學生們討論“你為大樹做了什么”加深學生對愛護樹木,保護綠色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最后等學生們學會了這首歌后,我又引導學生們大膽、勇敢的給這首歌創編動作,孩子熱情的投入到創編當中,然后,我又把他們的動作匯總到一起,整體的給他們跳了一遍,孩子們就和我一起邊唱邊跳,其樂融融。
整節課下來,學生們開心極了,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中自己就要先融入到音樂情景中,用自己的感情打動學生,激發學生,然后在課堂中還要密切地關注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處理,切記,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和啟發者,上課時教師要完全的投入到課堂中,這樣才會把學生帶到此情此景中,做到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于始終。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二
《大樹醫生》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因此所選用的學習方式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課伊始,依據單元學習目標即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為要求,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討論,對主要內容進行選擇。而在學生甄別、選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回顧前幾篇課文中學到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幾個要點,能從課文的重點部分、篇幅長短、甚至課題等角度出發,準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從而學會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主旨。在學習過程中,又引導學生靜心默讀課文重點語段,感受大樹醫生醫術精湛、熱愛樹木,并再次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因為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能認真閱讀,積極討論,并能從字里行間去理解、感悟大樹醫生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緊扣語言訓練點,扎實有效訓練。
首先,以表格形式,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概括要做到準確、簡練、全面。第二個空格處,引導學生找到相關語句,然后進行簡要概括。第三個空格處,引導學生找到相關語段后,注意再聯系上文,將內容概括得全面些、周到些,當然,還要注意語言的連貫性,即能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順序的承接詞,將語言概括得清楚、明了。第四個空格處,引導學生依據書中提供的信息,進行規范、正確表達即可,不拘泥于答案的`唯一性。
其次,以填空形式,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表達要做到規范、流暢、內容豐富。因此,將課文語言理解積累、及時內化進行表達,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為此,我將大樹醫生與孩子們救治一棵中國古樹為內容,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因為有了先前較為扎實有效的學習,學生的表達水到渠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三
新學期的第一節音樂課,我給二年級小朋友學唱并表演《大樹媽媽》。臨上課前,我認真地看了一遍備課方案,并欣賞了一遍歌曲錄音,又視唱了一遍歌曲,發現歌詞橫著唱和豎著唱都可以,語意都通;從旋律進行來分析,這兩種演唱它的旋律進行也都是可以的。
這正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好時機!開始上課了,當我完成基礎訓練,導入《大樹媽媽》一歌時,我故意讓孩子們先集體朗讀歌詞,我想看看孩子們的第一反映,果然不出所料,他們非常“順理成章”地按豎的編印順序朗讀,于是,在學生基本能唱歌曲的時候,我請學生欣賞歌曲錄音,然后聽磁帶,發現磁帶唱的跟我們不一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誰的演唱更好聽,同學們都說歌詞是按豎著唱的好聽,旋律是按橫著唱的好聽。根據學生的要求,我就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順序演唱。
我是這樣做的:當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為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濕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并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抒情地演唱。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四
本次參加了市、區教學公開實踐課,雖然兩堂課的備課思路不盡相同,一堂課的教學重點主要在于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寫課本劇臺詞,另一堂則指導學生以第一人稱改寫課文,把作為旁觀者的自己在現場聽到的寫具體,但用的教材都是本學期第二單元中的課文《擁抱大樹》,都是從寫作的角度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這樣的課對我來說實在是挑戰,我的課堂教學策略要隨時跟著學生的現場反應進行調整。因此,課前對教材的解讀,把握,對學生在上課時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的預設尤為重要。
公開課上,學生根據劇情為丹尼爾設計獨白時,果然簡單地這樣寫道:好吧,我確實違反了國家有關綠化和保護樹木的法律,我應該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于是,我及時將準備好的這兩個問題提出來,讓學生進行了討論。他們在討論中感受到了丹尼爾復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他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決心,他要用自己的誠意換回自己的自尊。課堂上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逐漸走向深層次,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主旨,獨白設計則更精彩,到位。
然而,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與教師備課思路完全不一致的生成性問題,面對這樣突發的,毫無準備的情況出現,我們教師是簡單地制止,粗暴地打斷或用一些理由加以否定,還是順勢而導,組織學生作進一步的討論?我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因勢利導,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試教時,在指導想象圍觀者看到一個壯漢正在擁抱大樹,大家會說些什么時,學生開始基本上是順著我的備課思路來討論的,他們都認為不知情的圍觀者首先會產生疑問:那人是誰?他為什么擁抱大樹?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又會議論紛紛,贊揚丹尼爾的知錯就改,稱贊綠化管理局的嚴于執法,善于執法,夸贊那位寫信的紳士有很強的環保意識。這時,有個男生大聲說:圍觀者也會嘲笑那位壯漢,多傻啊,大庭廣眾之下去擁抱大樹。聽了那位男生的發言,有些同學忍不住也點頭贊同。當時,我真想打斷他們,提醒他們本文的主旨在于通過這樣一件事警醒大家自覺愛護綠化,保護大自然,而如此的嘲笑與全文的主題相去甚遠,當然不能出現在文中。但是,我又轉念一想,試試把問題留給學生來討論。我馬上肯定了這位同學的想象是合理的,現場確實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嘲諷,因為人的覺悟有高低。但我又請學生假設,如果你在現場聽到這樣的譏諷,你會附和嗎?很多同學馬上舉手說不會同意這種說法,會當場反駁,這怎么能說是傻呢?這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的行為,勇于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他這樣做,人們會因此更加尊敬他的……我因勢利導,又請同學思考:現場的圍觀者,他們又會怎樣說呢?學生們議論紛紛:圍觀者也會像我們一樣對這位嘲笑者進行反駁。我及時將“反駁”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請學生根據剛才討論的內容,展開合理想象將圍觀者在一旁說的話寫下來。
針對這樣突發的生成性問題,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通過自己討論,真正把握文章中心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地探究,這樣的課堂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五
上周,我們班進行了一堂音樂課,課后,我對這堂課的內容反復的回想,突然就發現,自己又有了一點收獲。《大樹媽媽》是一首抒情柔美的兒童歌曲。這首歌曲主要表達了小朋友對大樹媽媽的贊美,抒發了小朋友熱愛樹木、熱愛大自然的真摯情感。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們先來認真聆聽《大樹媽媽》這首歌曲,并要求在聆聽的過程中不要加動作,因為第一遍就是要求認真聆聽,在聆聽的過程中充分用心感受音樂,并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孩子們在第一次的聆聽后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首音樂,都說這首歌曲的意境、旋律非常的美,聽得他們都快要陶醉了。我看到孩子們如此高漲的學習情緒,就趕快用聽唱法及各種方法教學生們唱歌,學生們也非常高興地演唱。同時我又引導學生看課本上方的四幅圖畫,讓他們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又請學生們討論“你為大樹做了什么”加深學生對愛護樹木,保護綠色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最后等學生們學會了這首歌后,我又引導學生們大膽、勇敢的給這首歌創編動作,孩子熱情的投入到創編當中,然后,我又把他們的動作匯總到一起,整體的給他們跳了一遍,孩子們就和我一起邊唱邊跳,其樂融融。
整節課下來,學生們開心極了,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中自己就要先融入到音樂情景中,用自己的感情打動學生,激發學生,然后在課堂中還要密切地關注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處理,切記,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和啟發者,上課時教師要完全的投入到課堂中,這樣才會把學生帶到此情此景中,做到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于始終。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六
這個音樂活動孩子們課堂有很高的興致,和老師互動得比較活躍,只是在基本環節里,我要求幼兒把自己喜歡的那一句哼出來,還是有難度的,對于大班的孩子他們能依樣畫葫蘆的模仿唱出來就很補容易了。
其次,就是在創編環節里,我應該先要求孩子們自己進行創編動作,不要給他們一個定勢的思維模式,我也不應該在唱歌的時候配上自己的動作,那樣就讓孩子以為老師的這個動作是標準的模式,他們的思維就束縛在這個范疇里面,他們在創編的時候就以老師的為標準,他們的創編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最后,我們不能對孩子的創編輕易的橫加評價對于錯,創編和想象可以是馬行空的,不著邊際,沒有對和錯之分,只有鼓勵和贊揚,才能把孩子的潛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挖掘出來。
《大樹媽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七
教學講究因材施教,在備課前我考慮到一年級的學生生性活潑好動,而且好奇心強。這節課的教學感情色彩卻是抒情的,為了能讓學生學會靜靜地聆聽、輕柔地演唱,在教學時用引人入勝的導入語,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用音樂的美育人、用真實的情感感人。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巧無聲息地、深刻地體味音樂所體現出來的美。
新受課開始我就先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有關媽媽的愛的故事。邊聽我邊播放《大樹媽媽》這首歌,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故事和音樂把學生的情感都沉浸在媽媽的愛的意境里!
接著我讓小朋友們說說他們自己對媽媽的印象時,小朋友們說得很感動人,他們在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了母愛的存在。在這個基礎上老師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童話的意境中,讓他們聽《大樹媽媽》的歌,并且談談他們對大樹媽媽的看法,學生們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媽媽,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是最太偉大媽媽。為了能給小烏鴉遮風擋雨她不顧自己又冷又濕,用自己的身體為小鳥帶來了安寧和溫暖,孩子們各抒己見,這時我發現他們懂事了,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這也是學習這首歌的目的之一呀。
有了情感上的鋪墊,孩子們學起歌來也感覺輕松愉快了許多,在學會的基礎上我讓他們扮演大樹媽媽,一邊做搖搖籃的動作一邊跟著音樂輕柔的演唱,我高興的發現他們的聲音是這樣的輕柔、美麗而感人。
體會并且能感受到愛的同時,我設計了知識的擴展部分,通過多媒體的呈現,我讓他們找一找說一說自然界里還有哪些愛時,同學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語言表達的簡潔準確。
這節課生動豐富,知識量安排的合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并掌握了該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學會了思考。
大樹穿花衣教案篇八
學習領域:
教材簡析:
前面學習了半圓形的造型,本節課引導學生通過畫、做瓢蟲的花衣裳來接觸半圓形的造型。
教學目標:
1、觀察瓢蟲,能夠說出它的外形特征。
2、能過用2-3種方法來制作瓢蟲。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用自己創造出來的制作方法來做瓢蟲。
2、引導學生表現出瓢蟲的外形基本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范作及各種資料
學生:收集瓢蟲的資料,收集半球形的物體,各種透明的包裝紙,準備透明膠帶、彩色紙、剪刀、金屬絲、筆等。
教與學活動的過程:
第一節
活動一:
啟發學生談談自己見過的瓢蟲有什么顏色、花紋的,說說它的生活習性,知道那些瓢蟲是益蟲。
觀察瓢蟲的圖片,先說它的外形是怎樣的,并找一找它的特點。(從光澤、斑點、對稱方面說)請幾位學生到黑板上來畫一畫瓢蟲,比比誰畫得快、畫的圓。
活動二:
瓢蟲的花衣裳很美麗,請學生想一想準備如何用繪畫和剪貼的方法表現它的花衣裳。(主要從色彩搭配方面談)
建議學生使用對比強烈的色彩,甚至可以改變瓢蟲的固有色,或者一邊用一種色彩。
學生試著用繪畫、剪貼的方法表現瓢蟲。
拓展:
學一下展翅欲飛的瓢蟲的樣子,并像“切蛋糕”一課學得那樣用切開再組的圓來表現一下展翅欲飛的瓢蟲。
布置學生下一課時帶瓶子蓋等半球形的東西和其他材料。
第二節
活動一: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作品,討論:書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猜猜作者是怎樣做的,并交流。
教師向學生介紹幾種制作方法。
1、在一個圓形的瓶子蓋上畫上或貼上斑點,再粘上觸角。
2、將一團紙揉成圓球形,用透明包裝紙或彩色紙將它包起來,用一根金屬絲將開口處捆扎起來,使金屬絲成為觸角。
3、用乒乓球作為瓢蟲的身體,再粘上足與觸角。
4、用紙盒作瓢蟲
5、用橡皮泥捏瓢蟲。
活動二:
請學生自己試著用一種方法做一只瓢蟲。鼓勵學生想出與教師介紹的不一樣的方法。
對于動作快的學生,可讓它們為畫好的瓢蟲繪畫或制作一個相稱的背景。
收拾與整理。
課后拓展:
選擇一種昆蟲作為觀察對象,用制作或繪畫的方法將觀察結果表現出來。
教學評價:
1、是否能用自己創造出來的制作方法做瓢蟲。
2、是否表現出瓢蟲的外形基本特征。
札記:
學生告訴我,在幼兒園時他們就畫過瓢蟲,所以我就沒在瓢蟲的外形、花紋的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而是引導學生多動腦筋,運用多種手法來“做瓢蟲”,提出了“比比誰的腦筋靈”、“比比誰的手兒巧”。這使得學生感到作業很有挑戰性,設計出了各種各樣、不同材料和表現方法的瓢蟲。有的學生運用了前面“分蛋糕”一課中學的圓形的分割再組的方法,剪貼出了展開翅膀飛的瓢蟲;一年級一班的李華容同學剪貼了許多只瓢蟲后,運用了在“小掛飾”一課中學的穿的方法,把小瓢蟲和小葉子穿成了一條美麗的項鏈。一個多學期的訓練,促使孩子們已經能夠自覺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法來進行創造,我驕傲的對這些孩子說:“孩子,你們長大了,已經成為知識的主人了!”孩子們受到了感染,創造的勁頭更足了,下課時,教室里的展板上爬滿了色彩鮮艷、姿態各異的瓢蟲。在我眼里,這不光是一份成功的美術作業,更是孩子們一顆顆要求進步、追求創新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