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種工作實施結果的總鑒定和總結論,是對以往工作實踐的一種理性認識。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漂亮的金魚活動反思總結篇一
馬上快過“六一”兒童節了,而24課《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正好在這時學習。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
我想現在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常常以哭鬧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并且現在的孩子對玩具也很迷戀,這一課可以對孩子在獲取六一禮物時的做法進行進引導。所以,上課伊始,我說:“你們喜歡玩具嗎?馬上該六一兒童節了,你們想要禮物嗎?你站在過玩具柜臺前嗎?說一說你站在玩具柜臺前的樣子。”孩子們先是沉默著,好像在回想著什么?馬上又都興奮起來,情不自禁地說起來。有的說:“我一動不動地盯著里面的飛機。”有的說:“我看到我喜歡的玩具兩眼放著光。”當你家長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時,你又怎樣了?有的說:“我高興的的直叫。”當你家長沒有滿足你的愿望時,你又怎樣了?哭過嗎?蹦過嗎?鬧過嗎?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只是引導,提出關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比如:看看他在玩具柜臺前,遇到心愛的小汽車是什么樣的神情?快到課文中找一找,邊讀邊畫。“柜臺前有個小男孩,只要看到誰買小汽車,他就馬上跟過去,目不轉睛地盯著柜臺上跑動的汽車,眼里閃著興奮的光芒……”你認為這里的哪個詞用得好?說一說?“只要、馬上、目不轉睛、盯著、閃著、興奮的光芒。”你就是那個玩具柜臺前的孩子,快來演一演。這么心愛的小汽車,他讓媽媽買了嗎?為什么?“不,我只看看,不要媽媽買。”因為他知道,爸爸常年病著,家里生活不富裕,還得給爸爸買藥,他懂懂得心疼媽媽。你被感動了嗎?售貨員阿姨也被感動了,阿姨做了什么?可是,她再也沒看到那個小男孩。在學生自己尋找答案的同時學生也被課文中的小男孩感到了。我們帶著感動來讀課文,孩子們的情情不自禁地外露。最后,我說:“今后你打算做一個這樣懂事的孩子嗎?”孩子們都笑了。
漂亮的金魚活動反思總結篇二
欣賞中,孩子們剪紙的欲望就被很好地激發了出來。我設計了剪紙步驟圖,首先讓孩子嘗試折疊,自主地學習,再運用故事情境把剪的方法串起來,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當打開得一瞬間,“哇,好漂亮!”孩子們發出了贊嘆,這里將活動推到了高-潮點,效果較好。
然而,在講解中,我忽略了剪紙時一個重要的注意事項:沒開口的地方不能全部剪掉,否則窗花會散,作品失敗。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我雖然進行了提示,但還是有一半的孩子剪壞了(這需要注意,重點不能漏)。有些孩子因為剪失敗就哭了,讓我很難過,于是重新給了紙,進行了第二次折剪(這時,孩子們已經能夠看著步驟圖自己折疊了)。之后,孩子們能夠剪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如: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形狀;彎彎的、直直的等線條。鏤空比較多,呈現的作品就會越好看。雖然只是用白色的紙剪,作品卻很漂亮,孩子們剪完了還想剪,對此十分感興趣,達到了我的預設目標,讓我覺得很高興。
經過第一次活動,師-父給我很多指導,我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如:剪的時候要注意沒開口的地方不能全部剪短,盡量剪出多一些圖形,鏤空多一些。也有一些調整:做一些范例,首先營造一個貼窗花的活動室,給予幼兒一個視覺感受;操作時音樂再喜慶一點等等。
這次活動中,前面引入環節基本沒有什么問題,同樣的,孩子興趣濃厚。而在引導孩子觀察上,由于幻燈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讓孩子欣賞時,孩子的注意力有些轉移,導致接下來的觀察重點有些偏移,但我及時采取了間接提問的方式引導了孩子。幫助孩子總結了窗花的主要特征,說明了窗花的用途,感受了窗花給我們營造的濃濃的喜慶氛圍。
在示范剪的過程中,采用了幼兒先嘗試教師再完善的方式,既體現了孩子自主性,老師也不是完全的灌輸給孩子一些知識。(折疊示意圖作用長遠——孩子看著步驟圖一步一步折疊,幫助他們在以后的活動看著示意圖就可以折疊;情境故事增強趣味性——我用一個小故事邊講邊示范剪,孩子十分安靜,認真地看著、聽著,方法記又快又好。)通過這些方法,孩子們有了很大的.收獲。
然而,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狀況讓我有些不知所措。第一次試教時,孩子們很大膽,拿到紙馬上折折剪剪,一幅窗花就完成了。這次,有一半的孩子不太敢剪,都在問我怎么剪,我耐心地提醒他們,可卻不見效果。有幾個孩子直到最后也沒有剪出一幅,到底怎么回事呢?在與師-父探討和反思中,我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1.本班的部分幼兒膽子比較小,動手操作能力較差。2.我的范例有點難,有些孩子看著這么漂亮的窗花,怕自己剪不好,于是就不太敢剪了。3.我提供的彩紙有點硬,折了三折之后,剪刀就有點剪不動,蠟光紙的厚薄就比較好剪。這些都是影響孩子們操作的重要因素,在以后的活動中,應該要多思多想,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最后,我把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在草編的蒸籠上,一個個串起來,十分具有藝術特色,民族風味,用它們來裝飾教室,給了我們良好的視覺效果,也讓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我發現此活動既迎合了孩子的興趣,又給了孩子們一定的審美感受,了解了我們的中國民間文化,很有教育價值。在匯報課時,出現了一些出乎預料的問題,讓活動有了些難度,老師們點評:年齡段可能不太適合,放到大班會比較好。我覺得也很有道理,如果要呈現的作品更好,放在大班肯定效果很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放在中班,我重點關注了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喜歡剪紙,體驗剪紙的樂趣。在活動后第二天,有個孩子跑來和我說:“老師,昨天我回去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剪了很多窗花。”其他孩子也紛紛表示窗花很美,很喜歡窗花。這讓我感到很欣慰,這就達到了我最終的目的——讓孩子喜歡剪,愿意剪,即使剪得不好,可以再一次次地去探索,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同時,我也反思:我的活動方式和策略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和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很多,老師們給我的建議和意見都是我的寶貴財富,我不會怕批評、建議和麻煩,在失敗中積累,總結經驗,相信我會有更多的收獲!作為一名新老師,我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吸取教訓和經驗,改進自己的缺點,讓自己更快地提高。
漂亮的金魚活動反思總結篇三
《奇妙的泡泡》這一活動,學生始終處于快樂的研究中,在玩中體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在探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實驗中收獲到成功的喜悅,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活動。
首先,研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積極參與,倡導學生自主、協作、勇于探究的學習精神和情感體驗。在學習的方式上更強調對科學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實踐。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我善于注重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思考與猜想,敢于質疑,勇于主動探究與動手實踐。在這次《奇妙的泡泡》的活動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和觀點。在探究活動之前,我并沒有介紹給學生研究的方法,只是給學生提供了幾種不同的配制泡泡液的成分,讓學生群策群力,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嘗試搭配,最終研究出最佳的泡泡液。并且用不同的吹泡工具吹泡泡,嘗試體驗什么樣的吹泡工具吹出的泡泡更大,以什么方式吹出的泡泡更大、更持久。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充滿了研究的氛圍,同時,學生看到自己吹出的又大、又漂亮的泡泡,非常的高興,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感受到了參與研究的樂趣。
其次,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這不僅是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嘗試體驗一種學習的方法,實現著并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價值,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然而,探究學習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且對探究活動的興趣很高,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還不夠成熟,自主性和探究的意識還不強,有的學生只是對活動的本身感興趣,并不能進行深入的、有效的研究。因此在探究學習中對學生限制太多就會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和思維,而完全放手學生又會漫無邊際地進行實驗。這樣不僅不能有效地落實教學活動目標,也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設計了兩份實驗探究的表格,一份是《泡泡液配方研究表》,另一份是《吹泡工具的研究》,來引導、約束學生的探究活動,并且在活動過程中,我給予學生適時的、恰當的、必要的指導,確保探究活動的順利、有效地完成。學生通過小組的集思廣益,通力合作,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了探究實驗,配制成了泡泡液,并吹出了泡泡,同時從中發現了問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再次,初一的學生正處在由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時期,天真、好問,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趣味性的東西,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奇妙的泡泡》的活動內容遵循了兒童心理特點,注重了趣味性和實踐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探究熱情一直很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觀察記錄、匯報交流、討論和創新的能力充分展示出來了,確實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充滿樂趣的科學研究的學習環境。通過研究活動,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強了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樂趣。課堂上老師進行有效的點撥、引導,恰當地進行點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實驗探究,形成了積極主動的、熱烈的探究氛圍,享受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得的樂趣。這次活動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活動目標,學生的收獲較大,知道了如何配制出能吹出又大、又不易破碎的泡泡液,知道了泡泡的大小、持久性與什么條件有關,知道了怎樣能吹出又大、持久性又強的泡泡,這些都是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意義和樂趣,從而使學生熱愛科學,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在研究配制泡泡液之后,讓學生欣賞了一段吹泡泡表演之后,使學生感受到還可以創新吹泡泡,再一次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的興趣,增強了學生進行探究的欲望。學生在探究表演花樣泡泡時,興致更加濃厚,掀起了探究活動的高-潮。同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在嘗試用一些方法創新吹出泡泡后,體驗到了創新的艱辛和樂趣。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意識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想辦法,講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另外,在活動探究的最后,能夠給學生提供配制吹出大泡泡的配方,讓學生繼續去研究體驗,給學生創造了延續學習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欲望。
最后,本次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次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展示交流的環節,我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時有的話語進行了重復,有些啰嗦,干脆利落、準確、恰當地進行點評和說明效果會更好。另外,在時間的調控上沒有很好地把握,學生嘗試配制泡泡液的時間稍長了一些,導致創新吹泡泡的環節時間有些短了,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嘗試吹出更多的花樣泡泡,創新體驗不夠充分。
活動過程的幾點思考:
1、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許多活動的完成需要多個學生分工合作,最后將結果進行共享,從而提高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是重要的活動目標之一。
2、及時審視自己的教學,調控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初一學生相對自制能力較弱,要使他們參與到活動中去,一定使課題吸收他們,引發他們的興趣和熱情。
3、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了科學思維方法和動手能力,這些和正確的結果同樣重要。所以開展活動過程中一定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得出結論。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們要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有的好奇心,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去實踐、去體驗。
漂亮的金魚活動反思總結篇四
這是一節手工課,需要學生動手制作。主要是為了教育學生要學會廢物利用,同時愛護我們的環境,用自己的行動去號召大家。課前準備的較為充分,教學用具都準備妥當,使學生們都能夠積極參與,動腦設計并制作出了自己喜歡的各種各樣類型冰棒棍玩具,而且其中還有幾組同學的作品設計很新穎奇特,在合作中他們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相處的很愉快,使得作業質量之高很令我感到滿意和訝異。
在最后課堂即將結束時的總結中,學生們都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將廢物有效利用起來,并且親自動手做出自己喜歡的玩具,不但可以將廢物再次變為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同時也感到無比的快樂。但是部分學生的課前準備做的不夠充足,有些人都沒有帶冰棒棍和圖釘。
而且要注意學生在使用圖釘時要特別注意安全,不要被釘子釘破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學生的作品的:學生能否與小組同學密切配合,能否創作出新穎、生動的作品,制作是否美觀、牢固、實用。所以,在課后延伸這個環節當中,我還讓學生在課下收集其他的廢舊材料,并利用它們來制作出一個漂亮的工藝品。不足之處是部分學生在構圖生動有趣,顏色搭配和造型表現方面還出現很多欠缺的部分,課下還需要他們多查閱有關的資料,用來開闊視野,老師從而再加以引導,方可達到理想的預期目的。
漂亮的金魚活動反思總結篇五
《綱要》中多次提到,要通過藝術活動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體現成就感。幼兒特別是小班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表現往往帶有“情緒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歡”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小班幼兒的小肌肉發展水平還教低,對傳統的繪畫技能的掌握還比較薄弱,在選擇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幼兒實際的操作水平。結合平時的教學,我發現小班孩子非常喜歡拓印活動,簡單的操作技能和鮮艷的色彩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滿足,同時我發現,孩子感興趣的是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活動的結果,因此,美工活動中應更注意游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松、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
在選材上,我力求貼近幼兒生活,同時又要適合運用拓印的方式來進行。帽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樣事物,基本上每位幼兒都有,很貼近幼兒的生活。并且現在的帽子款式和色彩都非常豐富,使幼兒有極大的想象和發揮空間,適合用拓印的方式來表現。
在活動設計上,充分考慮了活動過程的游戲性、情景性,同時注意創設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大膽嘗試、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以幼兒期待的春游活動引出話題,讓幼兒為春游活動做準備,自己設計一定漂亮的帽子,使得幼兒在進行活動時自然地投射進了自己的情感,因此能夠特別投入地進行活動。同時鮮艷的色彩和有趣的拓印方法,使幼兒充分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由于幼兒先前有過拓印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幼兒協調地搭配三種色彩上。在示范的時候,引導幼兒觀察每一種顏色在帽子上的分布,使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每種色彩的分布應均勻,并且錯開來。在活動中幼兒能夠說出,一種顏色印完后,另一種顏色應該在空白的地方印。但沒有注意到每一種顏色都應該均勻地分布在帽子上,而不應該擠在一塊。幼兒可能有模糊的意識,但并不清楚,因此在這里我適當地總結了一句。并且在總結之后,讓個別幼兒來嘗試,這名幼兒只在帽子的.一端印,很多幼兒就發現了在帽子的另一端還有一些空白的地方也需要印上漂亮的顏色。在這一過程,幼兒原本模糊的意識漸漸地清晰起來,并且在幼兒自己的操作中體現了出來。
當然,在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細節的處理與課堂上的有效回應一直以來都是青年教師需要不斷磨練的地方。比如,如何讓幼兒意識到一個紙團只能蘸一種顏色,而不能蘸多種顏色,否則會使這些顏色產生顏色變化。雖然,我在幼兒操作前提醒幼兒一個紙團印完一種顏色后要扔到垃圾桶,然后再拿另一個新的紙團去蘸另一種顏色再印。可是,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還是出現了把顏料混淆的情況。
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在示范的時候沒有引導幼兒注意一個紙團只能蘸一種顏料,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我在說明這一點上使用的語言不夠童趣,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可以將紙團擬人化,將調色盤當作紙團寶寶的家,提醒幼兒在請紙團寶寶幫忙之后要把紙團寶寶安全送回家,如果送錯了,媽媽就找不到紙團寶寶,會很傷心的。通過這樣擬人化的情節,幼兒在操作的時候可能就會更投入,效果可能也會更好。